Susanne Kühn
(Germany , b. 1969)

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以写实风格为基础的绘画作品将不同时空的元素穿越与并置,其作品强烈、清晰的轮廓线条及色彩缤纷的特质,将自然主义元素与高度人工形式的语言相结合,展现强烈的个人特色。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主修绘画与版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亨特学院学习,并获得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拉德克利夫奖学金。在纽约和波士顿生活多年后,库恩Kühn现居住于德国弗莱堡生活创作,在纽伦堡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她的作品曾多次被国际藏家与单位收藏,包括堪萨斯城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新艺术博物馆、伦敦 Zabludowicz 艺术信托基金、哈佛大学施瓦茨艺术收藏、艾莉森彼得 W. 克莱因收藏、瑞银艺术收藏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等单位收藏。

2022 “Profliferation – Vasa, Auginella & other sprouts”, Galerie für Gegenwartskunst, Ewerk Freiburg(德国弗莱堡重点当代艺术文化机构)

2021 kunstmuseum celle, Germany (德国策勒艺术博物馆)

2021 Museum fur Neue Kunst Freiburg (德国佛莱堡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8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Denver, USA(丹佛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9 House for a Painting, FRAC Alsace, France

苏珊.库恩 Susanne Kühn创作的媒材从压克力颜料、复合媒材、版画、陶瓷皆有涉略。库恩Kühn的作品中可以见到山脉、 月光、朽木、动物等自然的描绘,巧妙结合历史元素,时而奇想、时而现实。库恩Kühn的绘画中,多以年轻女性为视觉焦点,在多层次繁复的空间中移动,特殊安排的构图及精确的细节描绘,让对象、对象在空间中产生微妙的平衡,超现实的场景,犹如当代舞台剧中流动变化的关系。人造空间也是库恩Kühn作品的核心,她经常引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构图,像是画家 Jan van Eyck 或是 Albrecht Durer 的作品构图,在空间、氛围与光的层次上让现实产生精确的幻觉。从古典至当代,库恩Kühn的作品赋予了观者不同时空的元素穿越的现实错觉, 以古典构图视角,结合虚拟现实中的体验氛围,展现了女性独自的形象。灵感来源除了欧洲艺术之外,更撷取日本版画、当代绘本或虚拟现实的元素,她邀请观者进到她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在其中漫步与探索,在超现实的末日场景中,人类、机械与猿猴的相遇,暗喻着文明世界的起灭、大自然的抵抗与人类摆荡的宿命。库恩Kühn亦尝试限制色彩运用,有时甚至保留了大篇幅画布的白图像,运用低限的色彩 令焦点专注在主体对象。她创作复杂的场景,让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界限被打破并重新排 列,不同的时空背景,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视角,及相对的比例尺。近年她更重新定义了描绘的对象,减少复杂的画面语言,改变画面的意境,持续探问自己如何处理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

古典艺术作品的构图,一直是许多艺术家创作时的参考目标,像是画家 Jan van Eyck 的经典作品,常作为其他艺术家在人物、对象、空间、建筑交织的层次关系上的重要参考,所描绘对象彼此的视角与背后的隐喻常是艺术研究喜爱探讨的课题。延续到上个世纪的达达主义(dada)是响应战争、新兴媒体与机器文化所迸发的 艺术潮流,达达艺术家们偏爱随机、自发性与对逻辑及秩序的反抗,并尝试多种 手法:拼贴、摄影、搜集日常生活的材料于画布上,不局限媒材地去探索与回应 艺术如何被制作及被观看的课题。艺术家苏珊.库恩 Susanne Kühn 则运用欧洲绘画中的构图模型,将历史片刻之间与自然环境串连在自身周围,描绘对象是乘载的历史事物、生活与自然之间的调节者,也是时间切面的并行,从而延伸到创作的女性视角,对照艺术家Cindy Sherman 的历史人物肖像系列作品,反转古典历史作品 女性被动地被凝视状态进行批判,产生主动性。库恩Kühn从早期独自出现在画面中心的女性角色,渐渐增加到周边朋友、甚至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 围绕着感兴趣的当代对象,显示了逐渐清晰的艺术主控权。

蘇珊.庫恩 Susanne Kühn作品Vasa, Smoke and plant(2023)探討虛擬現實本身,作為一種新的繪畫思維,對人類及生物結構增生進行探究,讓有機體以特殊技術生長為類人類的型態,構成三維世界,創造出時空迸發的宇宙撞擊,畫面以助手Angela Stiegler 為主角,表現在自然與歷史建築中,人與動植物豐沛地生長的概念。作品Palette Konrad Witz(2022)取材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Konrad Witz 作品中的色調,以繪畫將調色盤與卡通史努比跑步的腳結合,這種穿越的並置,顯示了繪畫的趣味與兼容性。作品Still-life with images and flowers(2023),參考了 17 世紀荷蘭靜物畫,將藝術家所感興趣的研究材料集合至此,也是藝術家不同性格及藝術觀點的集合體。作品 This is the back of my garden(2023)則以藝術家自己居住及工作之地為題,暗喻著所在之人、技術、科學、歷史、自然的當代經驗,展開超現實氛圍,並帶有達達主義的詩意對話。作品Rosella (2022)及 Podiped(2022)等水彩小品,同時參考歐洲與亞洲藝術的語言,植物被描繪成科幻電影中不斷滋長、型態自由的生命機體,饒富生氣。


Education

1990-1995 Diploma Degree Program in Painting and Printmaking, 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 Germany
1992 Short-Term Study Grant, DAA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1995-1996 Postgraduate Grant, DAAD, School of Visual Arts and Hunter College, New York, USA
2001-2002 Harvard Radcliffe Institute Fellowship,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SA
1995-2002 work and studies in New York and Boston, USA
2021 Harvard Radcliffe Summer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SAsince 2015 Professor for Painting, (Chair) Academy of Fine Arts, Nuremberg, Germany
Since 2002 lives and works in Freiburg and Nuremberg, Germany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2023 Susanne Kühn, GIGMunich, part of Various Others Munich, Lothringer 13 STUDIO
2022 Susanne Kühn, Profliferation – Vasa, Auginella & other Sprouts, Galerie für Gegenwartskunst, E-Werk Freiburg, Germany
2021 Susanne Kühn. Malerei OnSite, Kunstmuseum Celle mit Sammlung Robert Simon, Germany
2021 FLASH – Susanne Kühn, Beck & 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20 BANK – Inessa Hansch + Susanne Kühn, Augustinermuseum Freiburg, Germany 
2019 BOSCH & KÜHN, Gemäldegalerie der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 Austria
2019 “PALETTE”, Beck & Eggeling Vienna, Austria
2017 Susanne Kühn, viennacontemporary art fair, Beck & Eggeling, Vienna, Austria
2017 Susanne Kühn, SPAZIERGÄNGE & andere STORIES, MNK im Haus der Graphischen Sammlung, Augustinermuseum Freiburg, Germany
2016 Susanne Kühn, ArtOMI International Arts Center, Ghent, New York, USA
2015 BANK, Galerie Kleindienst Leipzig, Germany
2014 Susanne Kühn – World of Wild Animals, Beck&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12 15 Drawings, Sala Uno,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 Rome, Italy
2011 Susanne Kühn – GARDEN EDEN, Haunch of Venison, London, UK
2010 Susanne Kühn, Kunstverein Lippe, Germany
2010 Susanne Kühn – Study of Landscape, Robert Goff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9 Susanne Kühn, Forum Kunst, Rottweil, Germany
2008 Susanne Küh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Denver, USA
2008 Susanne Kühn, Goff+Rosenthal Berlin, Germany
2007 Susanne Kühn, Kunstverein Freiburg, Germany
2007 New Paintings, Goff+Rosenthal, New York, USA
2007 Drawings, Fred (London) Ltd, Leipzig, Germany
2006 Paintings, Galerie Echolot, Berlin, Germany
2005 Susanne Kühn, Fred (London) Ltd, London, UK
2005 Susanne Kühn, Goff+Rosenthal, New York, USA
2004 Susanne Kühn, Galerie Echolot, Berlin, Germany
2004 Malerei + Zeichnung, Galerie Kleindienst, Leipzig, Germany
2003 Works on Paper,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2 Journey, Radcliffe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USA
2001 Recent Works,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0 Drawings,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0 Recent Paintings, Samek Art Gallery, Bucknell University, Lewisburg, USA
2000 Drawings, German Consulate House, New York, USA
1999 Paintings,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1997 Landscapes, Beck & Eggeling, Leipzig, Germany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23 Homeland Universe, Bluerider ART London Mayfair, UK
2023 (Künstler-)Welten, Galerie Ulrich Mueller, Cologne, Germany
2023 Foreshadow, Bluerider ART Shanghai, Shanghai, China
2023 Kammerspiel: Die Sammlung Gabriele Rauschning, Haus der Graphischen Sammlung – eine Ausstellung des Museums für Neue Kunst, Germany
2023 Wild Grass, Bluerider ART Shanghai, Shanghai, China
2023 Wild Grass, Bluerider ART, Taipei, Taiwan
2022 Autumn, Bluerider ART, Taipei, Taiwan
2021 Freundschaftsspiel, Museum für Neue Kunst Freiburg, Germany
2021 PARADE, Beck & 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21 HousesHomes, Beck & 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20 Ausgepackt, 125 Jahre Geschichte(n) Museum Natur und Mensch, Freiburg, Germany
2019 Geheimnis der Dinge. Malstücke, Kunsthalle Recklinghausen, Germany
2019 House for a Painting, FRAC Alsace, France
2019 Geheimnis der Dinge. Malstücke, Beck & 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19 To Catch a Ghost, Museum für Neue Kunst Freiburg, Germany
2018 Gelb macht glücklich – International Fine Art, Düsseldorf + Wien, Germany
2018 Strange Beauty – Beck & Eggeling International Fine Art, Düsseldorf + Wien, Germany
2017 Multiverse: Stories of This World and Beyond, Kemper at the Crossroads, Kansas City, USA
2017 Künstler der Galerie – galerieKleindienst, Leipzig, Germany
2017 Nebukadnezar, Forum Kunst Rottweil, Germany
2016 Den Wald vor lauter Bäumen…, Museum Frieder Burda, , Germany
2016 Ein Baum ist ein Baum ist ein Baum, Beck & Eggeling, Düsseldorf, Germany
2015 Autumn, Twilight, Dwelling among Mountains, Kemper Museum, Kansas City, USA
2015 Die bessere Hälfte – Malerinnen aus Leipzig, Kunsthalle der Sparkasse Leipzig, Germany
2014 Drive the Chance, 100plus, Zürich, Switzerland
2013 Wahlverwandtschaften, Aktuelle Malerei und Zeichnung aus dem Museum Frieder Burda, Museum Franz Gertsch, Burgdorf, Switzerland
2013 Wetterdämmerung – ein Blick zurück, Sammlung Alison und Peter W. Klein, Germany
2013 Inside, Merkur Art Gallery Istanbul, Turkey
2012 Contemporary German Painting: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Interalia, Seoul, South Korea
2012 Malerei der ungewissen Gegenden, Kunstverein Frankfurt, Germany
2012 The Observer, Haunch of Venison London, UK
2012 Das eigene Kind im Blick. Künstlerkinder von Runge bis Richter, von Dix bis Picasso, Kunsthalle Emden, Germany
2012 salondergegenwart, Hamburg, Germany
2011 The Big Reveal, Kemper Museum, Kansas City, USA
2011 Hello. Goodbye. Die Sammlung, Museum für Neue Kunst Freiburg, Germany
2010 Hängung #6, Sammlung 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Eberdingen-Nussdorf, Germany
2010 Die Bilder tun was mit mir – Einblicke in die Sammlung Frieder Burda, Museum Frieder Burda, Baden-Baden, Germany
2009 Carte Blanche IX,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eipzig, Germany
2008 Future Tense: Reshaping the Landscape, Neuberger Museum of Art Purchase, New York, USA
2008 Böhmen liegt am Meer, Museum Frieder Burda, Baden-Baden, Germany
2007 House Trip, Special Exhibition Art Forum, Berlin, Germany
2007 Neue Malerei. Aus dem Museum Frieder Burda, Baden-Baden, Museum im Prediger, Schwäbisch Gmünd, Germany
2006 Inaugural Exhibition, Goff+Rosenthal, Berlin, Germany
2006 Neue Malerei: Erwerbungen 2002-2005, Museum Frieder Burda, Baden-Baden, Germany
2006 Dragon Vein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Tampa, FA, USA
2005 International B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04 EAST International, Norwich Gallery, Norwich, UK
2004 Zweidimensionale 2004, Kunsthalle der Sparkasse Leipzig, Germany
2004 INdiVISIBLE SITlES,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2 Into the Woods, Julie Saul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2 Works on Paper, Bill Mayne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2 Curious Terrain, Elizabeth Harri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2 Postmodern Pastoral, Judy Ann Goldman Fine Art, Boston, USA
2001 Wet!, Luise Ross Gallery, New York, USA
2001 Chelsea Rising,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 New Orleans, USA
2001 Wonderland,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Boston, USA
2000 Bildwechsel, Kunstverein Freunde Aktueller Kunst, Städtisches Museum Zwickau, Germany
2000 Art on Paper Annual, Weatherspoon Art Museum,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Greensboro, N. C., USA

Collections

Busch-Reisinger Museum Collection / Harvard Art Museums, Cambridge, MA, US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rt Museum, Boulder, CO, USA
Kemper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sas City, MO, USA
Knoxville Museum of Art, Knoxville, TN, USA
Radcliffe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Schwartz Art Colle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FRAC Alsace, France
Museum Frieder Burda, Baden-Baden, Germany
Kunstmuseum Celle mit Sammlung Robert Simon, Celle, Germany
Sammlung der Deutschen Bundesbank, Germany
Sammlung 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Germany
Museum für Neue Kunst, Freiburg, Germany
Sammlung Sachsen Bank, Germany
Sammlung der Sparkasse Leipzig, Germany
UBS Art Collection, Switzerland
The Graphic Collection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Vienna, Austria
Picture Gallery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Vienna, Austria
Zabludowicz Art Trust

Artist talk|Susanne Kühn

Trailer|伏筆 Foreshadow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 Ruprecht von Kaufmann / 蘇珊.庫恩 Susanne Kühn雙人展
Artist Video | Susanne Kühn 蘇珊・庫恩

学术评论 Art Critique

敢於成為 Beastville 土地上的另一個人

Didem Yazıcı

“你將如何找到妳完全不知道其性質的東西?”(柏拉圖)我們想要的東西是變革性的,我們不知道或者只認為我們知道變革的另一面是什麽。愛、智慧、優雅、靈感——你如何尋找這些在某種程度上是關於將自我邊界擴展到未知領域、成為另一個人的東西?”

麗貝卡.索爾尼特,迷失指南(2005)

每當你手持一本書在閱讀、參觀展覽觀看繪畫,或僅僅是走在街上,不論是在你的舒適區內還是外面,你是否曾經有過成為另一個人的想法?一種矛盾的本能,一股突如其來的沖動,或是微妙的渴望嘗試成為不同的人。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流動不時會喚起成為別人的需求。不論是官僚難題、功能失調的工作環境,還是微妙的家庭事務,都需要仔細管理情感智商和一點角色扮演。在你意識到之前,你可能不得不做一些你不信任的事情。你內心的想法和妳的表情可能會產生矛盾,彼此講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這裏我所指的沖動不僅僅是角色扮演來處理棘手的情況,或者只是想象自己生活在另一個時代、另一個地方或一個新的體制中,而是真正內化一個與妳現有身份完全不同的身份。這種逃避也許常常是出於不合邏輯的本能,想要拯救自己,不想成為你所在的地方和自己的那個人。幾乎像是慢慢穿上一個新的角色,像是穿上一件新的外套。下一步,你就會發現這件陌生的外套開始更好地適應自己的形態。它感覺異常地舒適。

你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類似精心設計的畫作中。陌生的氣候似乎更加溫和。森林變成了充滿異國情調的烏托邦景象。三角形的多面體可以呈現你想象中的任何顏色。繁茂的松樹變得細長而幽暗。枝幹扭曲而卷曲,水平生長。黑色的森林空氣清新而遙遠。只有一些猴子和女人的聲音才打破了這片沈默的叢林。這種變化的感覺將你帶到了一個新的領域。這種感覺如此解放,以至於你那隱形的夾克慢慢地完全消失了。在你自己選擇的新身份中生活的經驗就像赤身裸體一樣,自由自在,勇敢自然。仿佛你在新的角色中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變得更加自我意識。你過去只會談論自己絕對確定的事情。現在,在這些變化的茂林之中,你敢於冒險,並意識到自己甚至沒有意識到的能力。以柔和而有力的力量,你可以改變那些你認為需要改變的事情,讓可思考的東西自行形成並具體化。

欣賞一幅畫作也可以像試圖成為別人那樣讓人感到有力量。欣賞一幅畫可以激發你內心的另一個人格。如果你站在一幅畫前,讓它觸動你的心靈,這可能是一次改變人生的經歷。如果你願意,一幅有靈魂的畫可以改變妳看待世界的方式。當我第一次看到蘇珊.庫恩發人深省的畫作Beastville(2019)時,它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Beastville 啟示並促進了自然、人類和不同物種之間互相關聯的發現,以及尋找新的思考方式——走出傳統和異性戀規範信仰體系的路徑。在看這幅畫時,我首先想到的是由瑪倫·阿德(Maren Ade)編劇和執導的喜劇劇情片《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2016年),該片集中討論了父女疏遠的主題以及這種情感所帶來的困難。畫作的中心人物,大猴子的毛茸茸的身體,讓人想起電影中父親角色在一場充滿感情的擁抱中穿著古怪、巨大的毛茸茸的服裝的場景。通過創造化身和虛假身份,父親溫弗里德(Winfried)在整個電影中試圖成為另一個人,以便與女兒親近。他的工作狂女兒伊內斯(Ines)全身心地投入到商業咨詢公司的工作中,幾乎沒有時間給自己和家人。因此,溫弗里德發明了一個名為托尼·厄德曼的替代身份,並開始持續地假裝是伊內斯的CEO的生活教練,使他能夠參加與伊內斯相同的活動並經常幹擾她的日常生活。通過成為托尼·厄德曼並成為另一個人,他有效地能夠比在父親角色下更頻繁地與女兒互動。當父親為了接近女兒而通過創造化身和虛假身份時,這種方式雖然尷尬、黑暗和不尋常,但他有機會在身體上靠近女兒,密切觀察她的生活並開始感覺自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那件覆蓋全身,包括面部的蓬亂黑色服裝,給了他完全的匿名性,但同時也讓他成為真正的自己,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受他有些憂郁和憂傷的內心感覺所驅動(fig. 1)。在一次采訪中,電影的編劇和導演瑪倫.阿德用德國文化背景來描述溫弗里德(Winfried)和伊內斯(Ines)之間的關系,這也可以應用於畫作Beastville的隱含動態。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涉及到女性和猴子形象之間的緊張和友誼,既是他們的對立又是他們的一體。

“我也对父女之间的政治冲突感到兴趣。我的意思是,他属于德国非常典型的战后一代,这一代人非常关注政治,并以温暖的人类价值观教育他们的孩子,并让他们走向外面世界去探索。但是这一代人也相信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和一个没有边界的经济体系,而现在,他的孩子们必须面对这个结果。现在,他面临的情况是一切都与他背道而驰。她不再在家了,他对她的世界观显得狭隘和幼稚。我只是希望电影能触及到这种情况。”

父亲穿的服装被称为“库克里”(kukeri),这是一种传统的、令人恐惧的保加利亚服装,由执行驱逐邪灵仪式的人们穿着。这种服装非常高,头部长得丑陋,由长长的黑色毛发组成,没有眼睛。

“这些服装覆盖了身体的大部分,包括动物形木制面具(有时是双面的),腰带上还挂有大铃铛。在新年和大斋节前,库克里会穿着这些服装,在村庄中行走和跳舞,用他们的服装和铃铛的声音赶走邪恶的灵魂。人们也相信他们能为村庄带来好的收成、健康和幸福。

不同文化都有其相等的库克里。不仅在巴尔干、希腊、罗马尼亚和波图斯地区,还有其他欧洲国家。例如,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神话中讲述了一个名为Gulyabani的巨型毛茸茸的怪物。在德国南部,有几种狂欢节传统,包括恐怖的服装。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Lötschental和Appenzell地区,有特别恐怖的狂欢节服装,与库克里的想法和风格非常相似。这是一个基于异教、基督教前或伊斯兰前的信仰的共享文化。在保加利亚的山区,身穿库克里服装的人们成群结队地移动、跳舞,并进入村庄里的人家,他们还会进行集体的仪式舞蹈。由于库克里没有眼睛,非常黑暗和巨大,他们与其他村民的互动不可避免地引起恐惧。这个想法是体验一种恐惧感,几乎到了震惊的地步,宣泄紧接而来。

就像穿著庫克里服裝的庫恩,或者說實際上變成了一個既可怕又溫和的猴子形象。就像托尼.艾德曼(Toni Erdmann)穿著尷尬的庫克里服裝,被他的女兒意外地熱情擁抱,從而與她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時刻,庫恩也在通過轉變自己,與她的繪畫實踐和她所描繪的世界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系。通過在猴子胸膛上畫她的頭,她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別的什麼。她穿著一件巨大的猴子服裝嗎?她背著猴子嗎?還是她試圖逃離猴子的內部,就像試圖逃離一種情境?猴子在生她嗎?猴子用優雅的方式在心中承載她嗎?當這些問題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時,我正看著這幅畫,這使我感到愉悅的困惑。我思忖著。

我确定了一件事情:猴子和画家之间既没有冲突也没有竞争。他们之间有友谊,他们是一体的,互相支持。猴子可能把画笔递给她,而不是从她手中夺走它。他们也许正在一起创作,互相谈论共同的计划,是否应该在森林里散步,还是继续作画。然后是猴子用左手做出的手势,食指指向黑暗的森林,未知的诱惑,未来的吸引。或者它正在伸手去触摸柔和地爬行在它们背上的昆虫。猴子的食指与松树枝相同:食指与树非常接近,几乎接触在一起,就像画家和猴子一样。乍一看似乎矛盾的事物最终证明是相互滋养的元素。虽然一开始给人一种对自然的威胁的印象,但穿过树木的几何结构似乎与景观相容。在没有阳光或月光的情况下,它们似乎是场景中唯一产生温暖色彩的东西。女人、猴子、树木、植物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关怀、同情和集体的感觉。两个女人交织在一起奔跑,彼此并肩但却在彼此之上,携带着另一个猴子。也许,库恩背负的猴子变得越来越重,在沿途中终于几乎完全覆盖了画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他们角色的模棱两可性——谁在为谁服务?两个女人从火灾、猎人、污染以及其他种种人为的危害和灾难中拯救这只猴子。她们共同寻找在这个受损的星球上生存的方法。或者她们正在带着背上的猴子向前进步和未来的成就奔跑?这些未解决的、开放式的问题潜藏在画中,让观者感到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神秘感觉异常愉悦。这种心境贯穿了整幅画的性格。尽管它既阴森又神秘,但绝不是悲观的。

受到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兴趣影响,库恩对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动态深感着迷,包括殖民地背景下的动物认知和展示政治。在西欧博物馆的民族学和自然历史藏品中,收藏了许多从全球南方殖民地时期收集的植物和动物标本。2018年,德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一份PDF格式的在线指南,标题为《处理殖民地背景下收藏品的指南》,从欧洲中心主义的角度,详细科学地解释了殖民主义在博物馆藏品背景下所带来的遗产,以及如何有意识和负责任地处理这些藏品的方法。尽管这份旨在善意的指南引起了人们对这类现有藏品的问题性质的关注,并试图激发新的处理方式,但它在试图成为多元化方面失败了。编辑团队缺乏来自德国本土以及全球南方、对展览实践中的后殖民主义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和策展人的必要专业知识。就在上周,德国文化和媒体国务大臣莫妮卡·格吕特斯发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公开声明:“曾经是通过暴力和强制征用的,无法在今天的良心下被视为合法的收购。”

目前在德國,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關於是否應該將這些來自前德國殖民地和其他地方的文化物品歸還其原產地。考慮到這個問題在博物館中的相對近期認可,值得注意的是蘇珊.庫恩 在這方面的預見性,因為她幾年前就已經關註到這個話題。她已經用歷史上具有爭議的收藏中的題材進行繪畫一段時間了,因此將這個歷史融入她的畫作中。她沒有直接處理這個主題或描繪周圍的問題,而是使用它的有爭議的本質作為產生緊張或提出問題的工具。

绘画《Beastville》中沉思的猴子作为填充动物在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虽然我不知道这件特定的文物是什么时候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一部分的,但我们知道,这类物品通常具有殖民地时期的历史。Beastville画作中的巨型猴子形象是根据库恩2015年在2015年在哥廷根动物博物馆看到的一只标本动物。艺术家选择这只迷人的猿猴成为画作的共同主题,这种黑须短尾猴,这是一种有胡子的粗尾猿,是一种长须猴中的五种仅存猴种之一,分布在巴西东北部。这种濒危物种不仅美丽,而且聪明。它轻柔地握着画笔,与人类一同作画,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黑须短尾猴的属名是僧面猴Chiropotes(satanas),意思是“饮水者”,因为人们观察到牠们使用手将水舀入嘴里。牠们知道如何有目的性的使用手。黑须短尾猴还会用尾巴抓取东西。不幸的是,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如大象、老虎、犀牛和海龟,牠们也引起了猎人的注意被猎捕作为野味,而牠们长而厚的尾巴则被用作清扫工具。画中描绘的这种聪明、迷人的黑须短尾猴,在过去也曾被猎杀,最终作为来自异国他乡的动物标本在博物馆公开展出。我仔细观察黑须短尾猴的眼睛,察觉到一种恐惧与好奇心。接着,我转向观看苏珊·库恩的头部和她的平静眼神,透露出自信但同时带有怀疑。每一双眼睛都带有一种怀疑的神情。观看时,很难不想起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共享同一个祖先。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这两个物种已经分化成现代的智人和各种类人猿。然而,有神论者和保守派不同意进化科学,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不一致的。库恩将自己和黑须短尾猴描绘成一个身体,评论了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Beastville间接地提到了围绕进化论的辩论。

Beastville所涉及的另一個主題涉及女性在工作場所和藝術領域內的角色和地位,盡管不是因為庫恩是女性藝術家,而是因為這幅畫聚焦於女性:她自己和另外兩個女性,可能是同伴、姐妹、女兒、同事、鄰居、陌生人、其他女性藝術家或文化領域中的女性。她們都試圖協同行動,肩負著重擔,並可能在某個時候必須成為另一個人以求生存。當考慮到如何成為一位女性藝術家時,Chus Martínez最近一篇有力的文章令人想起:

“近幾十年來,我們看到了人們對女性在職場和社會中面臨挑戰的認識增強,然而女性的處境並不能被描述為光明。… 在畫廊中,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售價至少比男性藝術家低20%,在拍賣會上,這種差距甚至達到50%。女性在市場中占少數,並且她們獲得參加展覽的邀請要少得多 -更難以參加展覽、成為影響範圍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似乎有責任制定措施來迫使局勢改變:如果我們無法監管市場,那麼我們肯定可以監管公共空間。對於董事會和贊助商也是如此。妳無法控制董事會的想法,但改革董事會以符合民主、平等社會的價值觀是完全可能的。像瑞典這樣的國家率先規定,董事會和理事會中必須有50%的女性代表。我們不能指望在不改變行使這些權利的基準的情況下實現我們的權利。我們應該爭取新的政策和措施,而不僅僅是權利。藝術界非常保守;盡管它對左翼活動持有同情態度,但幾乎可以稱其為反動。”

我们知道并经历了作为一名女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挑战,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解决系统性的不平等问题。因此,对于任何愿意冒险进入画作、与猴子结盟并敢于成为自己而不失去内心声音的人来说,观看Beastville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作者:Didem Yazıcı
Didem Yazıcı是一位策展人和作家,出生于土耳其,现居德国。她曾作为新艺术博物馆策展团队成员(2015-2016)策划展览、视频节目,并参与编辑展览目录。于2016年担任开罗歌德学院策展人驻场,并参加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基础策展计划。此前,她在斯图加特艺术家之家担任研究员和客座策展人,并作为项目助理参与了2012年至2013年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最近,她在巴登艺术协会工作(2017-2018),共同策划展览,并负责构思和实现该机构200周年纪念活动。

When the Water Falls

Barbara O’Brien 芭芭拉.奧布萊恩

水的各種形式和能量、形狀和符號,是畫家蘇珊.庫恩肖像畫中重要組成的一部分。在風力、地球引力抑或地震變化的驅動下,所生成的威脅感、冷卻或凈化的關系——水象征著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曾經深厚地,然而現在腐蝕的關系。 在庫恩這位才華橫溢的重要畫家手中,水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形式和構圖元素。在展覽《Bosch & Kühn. Susanne Kühn: Beastville》不僅展示了她綜合了藝術史上的流派、風格、素描和繪畫的能力,同時還融合了風景和人物形象、畫家的表達和幾何抽象。庫恩說: “當我為展覽尋找展名時,庫恩與我分享道:「我想要……一種說故事、電影、驚悚片(如電影《狗鎮》)的感覺,描述的不是一個普通的場景,而是某個特定地方的現象,它既是個人經驗,也是適用於其他地方的例子。

维也纳美术学院创建了一系列策展计划:通过21世纪的当代艺术家与在学院里最具标志性的绘画作品-《最后的审判》三联画(c. 1490- c. 1505)、耶罗尼米斯·博斯的祭坛画(c. 1450/55 – 1516) 之间提供视觉对话。 苏珊·库恩(1969年生)受邀参加这个计划时,她到访维也纳,仔细观察《最后的审判》后便着手创作展出两件巨大尺幅的木板画,Robota II(2019) 和 Beastville (2019)。

库恩相当擅于以历史、地点和思想之间的连结与自身经验结合。她出生于东德,二十岁那年,也就是柏林围墙倒塌后一年,她就读于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在莱比锡的学习与随后于美国亨特学院和纽约市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研究生的七年形成鲜明对比。2001年,库恩获得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为期一年的奖学金。库恩说:莱比锡是一个非常学术的地方,在这里妳可以花费大量时间,以非常传统的方式观察和创作。你用铅笔学习,用颜色来实现。相比之下,她在美国学习的时间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无边界的环境。库恩继续说道:过去的我,并不了解美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与美国的艺术史背景,而在那七年里,我了解了它,并且我现在于画布上所创作的一切都与此有关。

画廊的展览陈列将Robota II与Beastville分别置于《最后的审判》的左右侧,与其连接的三连幅作品相呼应。虽然博斯的画作最初是为宗教空间建筑所创作的祭坛画,但通过画廊的布展呈现,鼓励观者将当代和历史性的画作作为一个扩展的体验领域来阅读,成为一个高度世俗反思的地方。以此顺序排列,由左至右看来,RobotaII的左缘涌出的激流图象,具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在作品的一侧有一个池塘在直角边上,看似这幅画被倒置了,看似一股强大的水流已经回流到自身,有一种活跃的力量从地平在线涌现并返回流转。

石墨色的轮廓线框架了氰蓝色的液体色带和白色画布,既呼应博斯在《最后的审判》中用于折迭门板图像的灰调形式。简化的灰色油画色调吸引了库恩,那是她已经放弃了曾作为她作品标志的高饱和宝石色调的明亮色彩。

“两年前,在佛莱堡的一场博物馆展览中我开始使用黑白或单色画。我想从绘画角度中尝试不同发展。从画布尺寸开始——非常巨大的尺幅。 它们是绘画的一部分、空间的一部分。这件画作是由空间构成的,空间和整幅绘图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库恩对她的作品与博斯画作之间关系的印象,也影响了她决定使用近乎黑白调的色板

“一生中,当代艺术家有机会与著名的世界遗产作品并列展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考虑到被漆成黑色的展场空间,博斯的祭坛画如宝石一样闪耀着鲜红、粉红色和绿色的光芒——如此地充满了表现力。由于我的目的是在博斯的祭坛、空间中和我的画作之间创造一种动力,因此使用黑白单色的作画,同时参考灰调画法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博斯将《最后的审判》的故事情节放在生命的领域中,主题植根于他所处时代的宗教信仰,并聚焦于生命的恶。库恩将这种叙述解释为中世纪晚期对来世惩罚的恐惧反映,并在她的画作中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惧:

“当我看到《最后的审判》时......我认为这幅画是关于恐惧和投射人们当时的思想,由宗教信仰产生的恐惧、害怕你最终会下地狱。通过即这两幅我的作品,我想反思当今困扰人们的恐惧。”

谈及与《最后的审判》连结,她分享道:
“对我来说,这幅[博斯]的画作并不完全是宗教属性的。的确,我们在左侧画面上看到了亚当、夏娃与上帝,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亚当像一个无聊懒散躺在草地中的年轻人般,没有注意到有个更高权威的上帝正在向他们俩人对话。而夏娃,被描绘成典型负责任年轻女性的刻板形象:正在仔细聆听上帝要告诉他们的事情。我认为这很有趣,也很切实可笑,如同日常生活般。”

在德國藝術史學家尼爾斯·布特納 (Nils Büttner) 的傳記《耶羅尼米斯·博斯:幻象與夢魘》中,他不僅提供了對博斯的美學介紹,還突顯了與蘇珊.庫恩的創作與角色呈現的有趣連結:

“博斯所描绘的世界,是不属于彼此的独立个体混合存在,包含没有生命的物体,在这种世界观中,有如古希腊作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历史》中无首人阿克法洛伊这样的神话生物,证明了人类是有无穷无尽创造力的造物者。他们独特的存在这一事实与世界上永久存在的邪恶一样,都是不容置疑的。”

RobotaII中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形象和Beastville中的一系列猿类生物不仅来自艺术家的想象,也源自文化历史中呈现出的进步和技术、美与丑、人与动物、善与恶的对立概念。关于博斯三联幅中“邪恶”的呈现,布特纳写道:

“然而,垂死的死者在前往天堂或坠入地狱之前接受审判往往与世俗认知不同,博斯向我们展示了从创世纪到世界末日圣经叙事的全景图。 ......在画面中央,三联幅《最后的审判》呈现当时死者的复活,在博斯的版本中,一场地狱般的宇宙灾难正在上演,延伸到右翼。”

像博斯一样,库恩展示了世界邪恶的一面——企业贪婪、环境破坏、科技超越人类(也许)——但她并没有预测未来。观者在进入展场时时看到的这些叙事画面明显具有戏剧性,但对于库恩来说,同样有趣的是三联画的外侧(图1)。

我真正喜欢的是另一侧的两个纯灰色画面。当你阖上三联幅时就可以看到它们,而在当前的展览空间中,你可以绕着祭坛走一圈观察它们。外部绘画相对简约,但似乎更微妙。恐惧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旅人被追杀,被卷入抢劫案,此地似乎并不安全。在左侧,又似乎不久前发生的行刑。然而,在小细节中揭示了美和爱。修道士帽子上的贝壳不仅是圣徒的标志,我们也将其视为水边可爱静物的一部分。

在RobotaII中,库恩在两个场景中展示了一对人物——她的孩子,现在是以自己的方式面对世界的成年人。在右边的画面中,他们勤奋努力,创造了一个类似变形金刚的人物——一个可以辨认的人类形体,包括一个巨大的躯干、铰接的手臂和腿,以及一个伸出一对金属触角的头部,如中世纪的骑兵,手里拿着长枪,但似乎缺乏站立的能力。年轻人一齐工作,将一块格外的大矩型板移动到生物躯干的前部。当然,这个生物的体积是人类的两倍大,但如果没有这些穿着夏装人物的帮助,它似乎无法移动,表现出一种失落而不是危险的能量,一种忧郁而不是攻击性的气氛。这对男女正值青春年华:健壮、强壮、专注而有思考能力。他们塑造的形像似乎是一个哀求的21世纪版“科学怪人”,似乎无法发挥自己的尺寸和力量的潜力。这个被建造的同名Robotta充满活力,但最终是为了什么?

科技似乎确实给两位人物提供了微弱的安慰,他们静静地坐着,观察着左侧画面中开放式叙述和跃动的能量(图2)。库恩以社会历史角度对他们的姿态做了阐述:

“当孩子们坐在一起时,他们正在建构一个非常活跃的深思。他们的姿势就像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贝因 (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于 1787年创作中《歌德正于罗马平原上》(图3)的歌德一样,看着正在消逝的风景,只不过他们是敏感的,而不是情绪激昂的。在蒂施贝因的画作中,歌德看着遗留下的遗迹;在我的画中,这两人则是在反思自然。

从左边的画面中,一种截然不同的能量流淌出:艺术家(他们的母亲)从一滴水中向外凝视——肩膀和臀部都是顺身流畅的——扭曲的手指和太小的脚因此而无法支撑她的重量。她直视观者,面部表情如一幅逼真的肖像,嵌在一个水汪汪的人物形像中,这是一幅用石墨灰色勾勒出轮廓的浅蓝色轮廓图。 艺术家/母亲为表示谨慎举起食指,她正以手作为工具打开一个比例貌似棺材的长方形的盒子。这里提出一个21世纪潘多拉盒子的暗示,暗示世界上的罪恶一直被遏制,现在却在这失控的骚动中逃脱。这里呈现:是什么对抗的能力从左画面溢出到右画面中(邪恶的)湍急急流?从亚当和夏娃的时代到文明的最后,《最后的审判》展示中的人物都屈服于诱惑,屈服于他们最糟糕的冲动,屈服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恐惧和罪恶。库恩似乎在问,我们这个时代对贪婪、欲望、嫉妒以及其他七原罪的反应是什么?

在RobotaII中,金属造物的组成部分由细长的金属条组成,上面点缀着规则的钻孔图案,不带有精神和理智;它没有博斯可怕叙事中基督上帝赋予的人物灵魂。十字头螺丝替代了眼睛;倾斜的圆盘置于我们预期是嘴巴的位置,但这个生物是不说话的;它没有器官,没有心脏,也没有思想,既没有肺也没有肌腱。我们可以透过身体部分看到它,它由拉丝铝制成,并铰接在似乎无法移动的四肢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对这对年轻男女的未来有何期待?与从水滴中凝视我们的艺术家不同,他们不理会观众的目光。他们把头转过肩膀,平静地注视着她的身影,他们坐在一起沉思时似乎很放松,几乎就如在画布上架起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凭借我们自己的死亡经验,了知我们已知的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

RobotaII中强大的波浪构图元素和叙事能量让人想起 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1797-1858)的浮世绘版画。他精湛的色彩和繁复的木刻版画技艺在《The Fifty-three Stations of the To ̄kaido ̄ Highway》(1833–34)中显着的呈现,其中山景展现了近乎不可能的弧度弯向海洋,人和树木倚靠着风的力量(图4)。 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强烈的线条感和抽象的自然形式在库恩的画作中找到了共鸣。她专注于抽象的自然主题、人物形象的着墨、风、浪、水体运动的物理存在——这些构图元素反映了库恩早期对日本艺术的迷恋,在这里让人想起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版画(图5)。

多年来,我对亚洲艺术的兴趣随着时间改变:最初,我着迷于形式主义和美学方面,例如风景中渲染线条的优雅流动表现出的生动质感与大胆的艺术语汇;尤其受歌川广重和葛氏北斋于漫画中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影响。最近,我开始欣赏滚动条画的表现手法,因为观察者可以通过“滚动“ 画作在风景中漫步。

长时间以来,水的象征意义一直是库恩艺术词汇的一部分。在 Anne geht baden(Anne Goes Swimming)(2005;图6)中,中间的人物我们认为就是同名的 Anne衣着整齐并没有在游泳。一条串珠项链在她的脖子上缠绕了两圈,当她腰弯时松散地垂下,背对着海岸线系着鞋带。她是准备脱衣服还是游完泳了呢?她的身影,就像Beastville中最大的猴子一样,似乎筑起了画作与观众之间的空间,打破了第四面墙—绘画世界的剧场舞台。流淌与液体形式的意象与画面一直延伸到我们找到Anne的森林地区。树枝从覆盖着叶子或冷杉的枝条变成了水汪汪的、有褶皱的、绘画般的形式。树木本身的叶子已经散去,褪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为下一个季节孕育生命的能力。一个貌似艺妓的身影躺在干涸的树木中,凝视着左边,隐示着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场景。实际上,许多活动的痕迹都散布在这幅画的下缘边:由凿成的和打磨过的木块暗示着刨光板相互堆栈着,等待用于建造房屋。很难不想象,树木被砍伐是为了文明发展计划而存在——而不是为森林的延续而存在。尽管如此,一些较浅层的树枝拖着发芽的叶子,与恣意腐烂的树干孱弱着拼搏着。Anne低下头,她既不是向导也不是译者,而是一个神秘意图场景中的安静参与者。

在作品Regina arbeitet (工作的蕾吉纳)(2009;图7)中,相似画面的人物:一位坐在工作桌前的年轻女子。虽然我们感觉周围环境是室内空间,但房间周围没有墙,蕾吉纳身后对角线位置放置的一面镜子反射出看似地平线的画面。在《工作的蕾吉纳》画作中,我们发现透过窗户看到的富有表现力的抽象形式的树木,但在更远的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显而易见的松树,由黑色绿色整齐的三角形构成,衬托着粉红色的天空。我们沉浸在《工作的蕾吉纳》画作的空间中——而她的工作是什么呢? 当然是写作;落笔于纸上;也许在错综复杂的空间中充满着东西方图像、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几何学和自然、包含一个有组织的网格世界:在蕾吉纳和镜子之间的椅子上一个舞剑的玩具乐高海盗,作为她孩子年幼时世界的痕迹。这个房间——定位如一个家——散落着未加工木材制成之小而朴素的盒子——也许是松木。它们大多没有内容物,但有两个装着代尔夫特式的陶瓷。在Beastville画中,有着柔和的灰粉色和淡橘色小木块堆栈形成沿着画布右缘盘爬的楼梯。

当我问Regina arbeitet中的人物是否是一幅自画像时(该作品收藏于肯珀美术馆博物馆)她说明她的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自画像的元素。在近期的绘画中,库恩呈现了一个更能代表她自己的角色;担任向导或译者角色的人物。在Robota(2018;图8)作品中,艺术家以三种不同的形像出现在发光的香橼和橘色背景上。从左到右,她先是如圣芭芭拉坐着读书的样子,再者是一个驼背的女人,就像是关注着烟囱端坐之人身后的影子,最后是她年轻时在东德一家工厂磨制螺母和螺栓时的自画像。在这里,故事的章节是由水平构图分段陈述的。这幅画已经由两幅相连的画布组成,被讲述的故事逻辑由此一分为二。这件画作成为了戏剧布景,画家本人就是自信的主角。

Beasstville作品中有许多类似猿猴的形象:右侧的“沈思”猴子灵感来自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只猴子;左边的猴子的服装则是意指德国哥廷根大学里动物学博物馆的一只猴子。最大的一幅艺术家凝视着我们的自画像(图9)。当我们在观看画中的移动空间时,她的凝视采用一种古老的绘画技巧,让被描绘对象的眼睛产生的「视觉错觉感」会跟随我们自己的眼睛位移。在此情况下,库恩藉由将她自己的手臂在画面人物身上透出,来扩大字面意义上的“reach“,明确表示她披着动物的皮肤,而不是融入本身。她的右手拿着画笔,左手伸出的食指再次表明,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我们所处的环境。

年轻成年人是Beastville中反复出现的角色,但在这里放在画布底部较小的位置。两名年轻女子共同背负着猿猴的重量;身体交织在一起,以致于两双腿和手臂看起来像一个人物。一个人影凝视着身后的森林,一个景深蜿蜒的森林:树木和光线;也或许是烟雾和蒸汽。他们似乎正往西方冲去。最大人猿的尾巴在他的脚下华丽地落入白色的漩涡中,位于一系列三角形金字塔之上;也许是居住的地方,也许是生产工厂,也许是过去,也许是未来。一条蛇形线圈从粉红色和灰色阶梯格中盘绕而出;很难视而不见伊甸园中的蛇和这对年轻夫妇的离开就像他们被流放一样。

关于Beastville和《最后的审判》三联屏画作之间的关系,库恩写道:

“Beastville 的风景描绘出博斯灰色画面的矛盾分吴。我画中的猴子装扮的人模仿贯穿这幅画僧侣的姿态(圣詹姆斯;图10)。我认为对詹姆士举止的描绘非常重要。而这种不寻常的姿势,有着匆忙、被追杀的特质,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或者更清晰的表达,时间的流逝。

在 21 世纪,我们如何诠释看似绝望的叙事,包括《最后的审判》三联屏中的精神溃堤以及Beastville和RobotaII中即将到来的生态厄运?让我们看一下《最后的审判》右侧画面左缘的一个小人物——一个男人骑着一只瘦小的鸟(图11);他平衡着一种梯子,梯子放在躯身体干中间,用木横档固定平衡在他的脖子上。他看似天真无邪,却让人想起了Beastville中坐在右下角最小的猴子。在梯子的正面有一群小鸟,而在他身后是一个仅有他三分之一的比例大介于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人物。我们试想,主人物引导着这只鸟,想尝试穿越过前面的村庄。右侧画面中的疲态显而易见;中间画面的能量随着破坏的猖獗而肆虐几乎消失了。或许是屈服于命运,但也意识到作为人类,能有选择的权利;意识到疲倦的旅行者可能会穿越并超越这种混乱。

这场混沌和混乱、恐惧和不确定性会发生什么?无疑需要面对,但是每个人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状态,都会依照自己的方式来面对。他(骑在瘦鸟上的人)是艺术家、诗人、旁观者和记录者吗?他是否像苏珊·库恩一样,将工作、行动、建设和决策留给下一代,认知到反思和分享自身的经验知识是她的责任?

也许我渴望在21世纪人类的进步和可能性中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就像骑在纤细的鸟身上的旅行者,进入并藉由穿越画面右边,成为艺术家的角色或人物。他是否能幸免于他目光所及的其他人的命运?他能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未来的人听吗?他能否穿越而不被吞噬?艺术家能否成为一个说实话并被听见的人吗?能否成为一位母亲,对未来一代抱有希望;能否成为一名工匠,在重复的工艺和介于绘画与素描之间的艺术作品的重量中找到力量……让步是出于对年轻人理解的作为,但工匠、母亲、妇女、青年和长者的观察、反思和信息能被倾听和尊重吗?库恩面临着她自己的恐惧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惧:疏远、仇外心理、气候变化以及个人缺乏自主权。

但是谁愿意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呢?Beastville右侧画布上还有另外两个猿猴人物。最小的猴子沉浸在幸福中彷佛置身事外,看着前方而不是向后关注披着披肩的艺术家伸出的食指所创造的剧情。中等体型的猿猴,爪子搁在末段的树干上,将头仰向粉红色的塔楼,我们的目光转向蛇、摇摇欲坠的塔楼、若隐若现的管子、落入森林的弥漫蒸汽。(多么像《最后的审判》三联画右侧画面中地表喷出的热气)也许这条蛇是管子的延续,蒸汽,与我们不知道从何渗出抑或流向何方的液体。重要的是,这只中等体型的猿猴沐浴在一圈光晕中,在这图像中暗示他是一个有知识的生物,可以通过解释、引导或意向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一些东西。 使用粉红色和蓝色来表示性别空间是艺术家的有意为之。年轻男女的形像也浮雕在一片发光的白色背景下,这或许暗示着未来时间和地点在政治上更加中立的平等环境。这对年轻男女是未来的代表者,但他是被理解为一种带有温柔的个人意义的可能性,代表了艺术家对未来人类将继承哪些挑战的恐惧,不单抽像的指向未来的世人,同时也尖锐地指向她自己的孩子将会继承的挑战和恐惧。

再一次,从物理上和概念上退后一步,我们可能会找到答案。RobotaII冷却的水位于《最后的审判》三联画的左侧,最后转向位于右侧的Beastville的蒸汽管道。这个序列反映了左侧画面中花园凉爽的春天和《最后的审判》右侧画面中绝望场景的焦土和热气沸腾的场景。整体构图的画面——库恩的画作位于《最后的审判》的左右两侧——将我们从倒立瀑布的冷蓝色调转移到Beastville阶梯式脚手架的粉红色和土橘色的温暖调色板。这位艺术家披着猿人的皮肤,进入左侧的画作,就像《最后的审判》中圣詹姆斯大步向前的形象。她清澈的目光暗示着自信、权威和能力。左爪抬起的食指和右手握着的画笔提供了创造力的图像(从上帝触摸亚当的手指到工作室中艺术家的活动)。 这对年轻夫妇从右边黑暗的画面冲出,但并没有完全走向艺术家。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朝着光明前进。《最后的审判》中的人物最终被黑暗所淹没;他们的罪恶、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时间。库恩提供了一个恐惧的形象,是的,但与独创性相结合;我们希望通过对以下人物的创造力与能力所建立的信心来软化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在试图理解今天对耶罗尼米斯·博斯的反思时,我意识到博斯的画作关注的是一种当代的恐惧。在我的作品中,我探讨了被异化的恐惧、对疏离感的恐惧,以及我们艺术家在其中所扮演的困难角色。另一方面,我对年轻人工作/建构/建造事物的狂热能量很感兴趣,而另一方面,则又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

库恩认为艺术家的角色是如实看待世界,提出必须提出的问题,并面对我们不能回避的情景。转向库恩的画作,并在与博斯的《最后的审判》的对话中欣赏它们,着实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作者:Barbara O’Brien 芭芭拉.奧布萊恩

芭芭拉.奧布萊恩(Barbara O’Brien)為美國當代藝術獨立策展人和評論家。1990年於羅得島設計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後,奧布萊恩於波士頓近 20年,曾任Art New England 雜誌主編,西蒙斯大學Trustman 美術館館長,蒙特塞拉特藝術學院美術館和訪問藝術家項目主任。自 2009年起擔任首席策展人和展覽總監後,於 2012 年至 2017 年擔任密蘇裏州堪薩斯城肯珀當代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於此期間策劃數十場展覽,包括突出藝術家戴維貝茨、劉易斯多德、高氏兄弟、安娜瑪麗亞埃爾南多和勞拉麥克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