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廳
【台北·敦仁生生不息 Everything Flows – Wolfgang Flad 亞洲首個展
4.18 – 6.14 , 2020

Exhibition


藝術家創作影片

延續Bluerider ART 推出一系列當代雕塑家,包括斯洛伐克Stefan Papco、德國Willi Siber、荷蘭Reinoud Oudshoorn,德國Angela Glajcar,各自以金屬、土、木、鋼、鐵、紙等多樣媒材,表達其獨特社會學、空間環境,以至形而上精神等創作理念,Bluerider ART將再於2020年4月,於台北·敦仁,舉辦新代理德國藝術家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的亞洲首個展’Everything Flows生生不息’。

Installation

Opening Photos

延續Bluerider ART 推出一系列當代雕塑家,包括斯洛伐克Stefan Papco、德國Willi Siber、荷蘭Reinoud Oudshoorn,德國Angela Glajcar,各自以金屬、土、木、鋼、鐵、紙等多樣媒材,表達其獨特社會學、空間環境,以至形而上精神等創作理念,Bluerider ART將再於2020年4月,於台北·敦仁,舉辦新代理德國藝術家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的亞洲首個展’Everything Flows生生不息’。

西方雕塑擁有悠久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 社會環境影響下,雕塑開始呈現豐富的形式表現與精神層面的探討;而在全球化時代,仍有雕塑藝術家專注於身體造型的轉換與再現,有的則於自然中取之造形。我們可以觀察存在生活周遭的各種立體物件的特質,無論在戶外、建築上或是在室內成為展示品的雕塑,都可以帶來不同的觀看體驗。一般而言,可以從多種層面去探討雕塑,像是材料、技術、形式,特別是可觸摸的特質、以繞行方式觀看、或於特定場域與身體的對應關係,創作脈絡與背景,都是在當代雕塑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所謂雕塑,是將木、石、黏土、石膏、金屬等材料,根據雕、鑿、鑄等技法,製成立體作品的總稱。雕塑作為西方古典藝術研究重要類別,無論是與古代宗教、政治相連的傳統人物塑像、建築與神殿遺跡留存的大型全身像、或是值得紀念的人物紀念碑,皆佔有重要一席之地。直至近代西方在二十世紀後半,經歷抽象表現主義、低限主義加上裝置藝術的加入,雕塑已經被重新定義,並脫離過去的功能與場域的限制。因為雕刻在製模及仿造等技術的不斷演進,立體主義、動力藝術所帶來技術轉變,使得雕塑的語言不斷變形,民族志藝術的影響則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表達方式。

1960年代後由義大利盛行的貧窮藝術(Arte Povera),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質材料做成立體作品,被視為「堆疊自己身體與思考的過程」。同時期在美國也展開地景藝術(Landart)的藝術潮流,批判著當時的藝術機構與體制。拼貼藝術或現成物的概念,更顛覆傳統的雕塑形式。當代雕塑最為人知,置於公共場域及美術館中,訴說著獨特的造型語言,場域、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也逐漸受到重視。

Flad受到幾位大師啟發,例如將工業加工材料回歸自然起源的貧窮藝術(Arte Povera)義大利藝術家Giuseppe Penone ,使用去皮的木頭做為創作媒材,擁有「隱藏在生命中」(hidden life within )的概念;以及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Jackson Pollock 的動態繪畫概念(Action Painting),在大畫面中鋪開色塊,並從多點視角中窺見錯視效果,使其擁有精神性。另外,美國極簡主義(Minimalist)藝術家John McCracken 作品的無暇光滑表面元素也影響著Flad 的創作,Flad巧妙地將這些轉化在一起,發展出自成一格的語言。

Flad 受貧窮藝術(Arte Povera)流派重要藝術家Giuseppe Penone 影響甚深,貧窮藝術主張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或棄之不用的日常用品等作為媒材,將創作轉化為簡練形式,訴說道法自然的藝術本質。左:Giuseppe Penone Albero Porta, 1993; 右:Giuseppe Penone, Anatomia, 2011

美國藝術家Jackson Pollock為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以他獨創的「滴畫法」而聞名。Jackson Pollock 的動態繪畫概念(Action Painting),在大畫面中鋪開色塊,並從多點視角中窺見錯視效果,使其擁有精神性

藝術史學家Marc Wellmann 詮釋Flad 的作品論述,可以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家Heraclitus 對於古老格言All things are flowing. (panta rhei)的詮釋,其意義是「一切都流動」之意,代表「存在將無窮轉變」(e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being)的概念。這次在Bluerider ART 亞洲首個展’Everything Flows生生不息’,Wolfgang Flad 除了表達萬物流動的概念,Flow一詞在東西方文化上亦有其共通處。西方文化將Flow在心理學定義為一種全身心投入某種活動的精神狀態,是一個在當代西方文化中十分流行的概念,例如美國人會說’Find your flow’ 作為給人幸福生活的建議。而在古代東方哲學「莊子」中也有許多關於專心致志,臻於化境的故事,即使天地之大,萬物之多,都被遺忘,達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境界,這是和西方文化的遙相呼應。Wolfgang Flad運用反轉雕塑量體的概念,在空間中將各種材質融合為一體,展現「萬物流動,身與意合、物我兩忘」的境界,也帶入空間、時間存在議題的探討。

媒體報導

看藝術家故事


藝術家創作影片

Wolfgang Flad
(Germany, b.1974)

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畢業。現生活創作於柏林。Flad以其獨特雕塑語言,利用環保再生材質,如磨砂膠合板、木質、可塑性紙漿與膠水混合體,表現如同樹枝或是骨骼般交錯,形成纖細曼妙的有機體,在空間中佔有一種獨特的存在與永續生長的氛圍。作品獲德國斯圖加特美術館(Kunstmuseum Stuttgart)、瑞士蘇黎世藝術館(Kunsthaus Zürich)、荷蘭烏得勒支中央博物館(Centraal Museum)等多所機構及私人收藏。

Solo exhibition at Tampa Museum of Art in 2019

Collected by Centralal Museum

Solo exhibition at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in 2012

2004年在學習間擔任過多位藝術家像是Julio Rondo、Camill Leberer 以及Daniele Buetti 的藝術助理,2005年獲德國哥倫布藝術基金會的贊助獎,此後開始在美國、歐洲、以色列與泰國受邀參展,開始其忙碌的創作生涯。

Flad曾表示他的雕塑作品命名,是與時間有關係的恆星及星系,他非常著迷在探討難以理解的時空維度下的光年距離,這與他的作品在空間中的快速動態運動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持續回收」(sustainability recycling)、「再造」(upcycling) 與建造「粗獷」的雕塑裝置,是Wolfgang Flad 創作強調的理念。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對於「空間」的探索一直有深厚的興趣,喜歡運用各種不同材質組合來做雕塑,他認為這是一個「讓時間倒轉」(turning back time)的過程,可以讓事物回歸自然。

有趣的是這些覆蓋的紙漿,是由許多批評的文本、雜誌、書籍及型錄所組成,包含過去製度的歷史內容,都巧妙融合在作品中。各種質問與諷刺,充分在展名及作品命名上展現。

從時間、從空間、從材質等面向,都可以看到Wolfgang Flad的雕塑作品,具有相當豐富的光影與紋理細節,飛揚的形體環繞著觀眾,展現無定型的有機流動形體,意謂著在洪流中永恆動態的存在。在此,雕塑,是輕盈的、對應於空間自在地生長,凍結自然中的姿態樣貌,並呈現生命的律動性。

觀察Wolfgang Flad的立體雕塑系列,基本材料如磨砂膠合板、木質、可塑性紙漿與膠水混合體,表面上如同樹枝或是骨骼般交錯,形成纖細曼妙的有機體,並在空間中佔有一種獨特的存在與生長氛圍;再用紙做填充,最後進行上漆上色的過程,開展了複雜的雕塑空間敘事。

Flad shapes surfaces with distinctive textures by selectively eroding parts of them.


Relief’ Untitled series
左:Relief (fadebroom)(red), 44x33cm, 2020, Plywood, spray paint and carved
右:Relief _Untitled (shift), 189x75cm, 2020, plywood, spray paint and carved

自由策展人暨藝術史學家Marc Wellmann 詮釋Flad 的作品論述,可以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家Heraclitus 對於古老格言All things are flowing. (panta rhei)的詮釋,其意義是「一切都流動」之意,代表「存在將無窮轉變」(e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being)的概念。作為一個雕塑主體,它擁有恆定性及瞬間動態的關係,你會不知道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在三度空間,時間,讓萬物擁有靈性。

Flad使雕塑能脫離傳統的量體概念,以有機、纖細的形態向觀眾展開,它可以是線條、細胞、網路等無限能量的傳遞。Wolfgand Flad持續利用不同媒材傳遞他以創作生命與自然環境對話的語言。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中,用自己的創作力量,讓人們感受「萬物凝神、身與意合、物我兩忘、生生不息」的能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