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專訪藍騎士藝術畫廊主 Elsa Wang:理想與現實之界的方尖碑

ARTNOW

採訪 / 撰文 :李欣陽 
策劃 :祝琳 新媒體
視覺 :Andy 
圖片提供 :藍騎士藝術 Bluerider ART

為了找尋反映“當下時代最真實的聲音”,畫廊在今年三月份面對公眾展開線上徵集,歷經一個半月的時間,遴選出了25位中國青年藝術家,集結成了一場名為“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的展覽。意在支持中國青年藝術家們的落地和發展,此次群展標誌著畫廊下一階段將在與西方重量級藝術家合作的同時,展開深耕本土市場的經營路線。

2024年是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成立於中國台北市的第十一年,入駐上海外灘的三周年,也是倫敦梅費爾空間開幕的一周年。稍作計算,就會發現畫廊開幕的年份尤為特殊,也頗具勇氣。在籌備與運營期間,藍騎士面臨過許多挑戰,而久歷沙場造就的應對能力和對待藝術長期主義的心態,讓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和她的團隊不論在高峰低谷都能夠穩步推進和擴展畫廊的各項事務。
立足於中國台北、上海和倫敦的市中心,藍騎士藝術始終秉持著最初成立時“心靈為上”的信念。為了找尋反映“當下時代最真實的聲音”,畫廊在今年三月份面對公眾展開線上徵集,歷經一個半月的時間,遴選出了25位中國青年藝術家,集結成了一場名為“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的展覽。意在支持中國青年藝術家們的落地和發展,此次群展標誌著畫廊下一階段將在與西方重量級藝術家合作的同時,展開深耕本土市場的經營路線。

開幕日當天,多數藝術家都特意從各地趕來與到訪的記者和觀眾們交流,四處都是略顯生澀,卻又洋溢熱忱的面孔。正如王薇薇所說,從這群年輕人和他們的作品的身上,能夠感受到希望的多樣性和無限可能。在現場,我們與她一同回顧了藍騎士藝術的成長歷程、入駐上海的經驗,也聊了聊此次群展的發心和收獲,以及未來的計劃。採訪的最後,我們問道:“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藍騎士藝術?”似乎早有準備,王薇薇篤定地回答:“理想與現實之界的方尖碑”。

過去的十一年間,藍騎士藝術連續在台北、上海和倫敦三地開設了四間畫廊,可以分享一下當初創辦藍騎士藝術的契機和初心嗎?

最初創辦藍騎士藝術背後有兩個主要的原因,其一是當我從科技行業投身藝術創作時,發現自己雖然可以成為藝術家,卻並不能成為一名一流的藝術家,而畫廊經營卻能夠將我過去在藝術和商業領域的經驗整合在一起,讓我更加遊刃有余;其二是想要推廣那些優秀的、令人敬佩的藝術家們,這是我的初心。

入駐上海的時機可謂也是非常“不普通”了,過去的這幾年對畫廊來說都是充滿挑戰的,這是否讓你們在戰略和具體的策略上作出調整,亦或者誕生了新的契機?

其實我們很早就有想法要在上海開設空間,碰到特殊時期反而延後了一兩年。在意識到這種特殊情況將會持續很長時間的時候,我就有了不如就趁現在落地的想法。成立的前期所需要的手續、登記以及各項事務,這些平時抽不出空檔來做的事情,也在外界的一切都在放緩的時候有了機會去完成。
當然,因為沒辦法自由出行,我們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上海空間的開幕展覽是瑞士藝術家西瑞·菲茲(Thierry Feuz)的個人項目,藝術家將具體之物放入虛實之間,提示著生命充滿希望。而展覽名“血液里的浪漫”似乎正是現實的一種映照,作為畫廊經營者,作為理想的精神世界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必然需要在兩者之間把握好平衡。
從前,業內人士會以5年為標準來衡量一間畫廊的運營,現在這個時間線要拉長至10年了。不僅僅是我們,大眾對於畫廊的要求也提高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藝術最蓬勃的時代,也是藝術最無利可圖的時代。

在全球經濟整體並不那麽積極的大環境下,為何選擇在倫敦開設新的空間?你認為開設實體空間與否,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無論是上海、中國台北還是倫敦的空間,藍騎士藝術的選址都是非常用心的,全部設立在城市中心的精華點。不同於傳統的公立或私人美術館,我們希望畫廊能夠成為一個觸手可及的精神世界,一個城市中的“人間天堂”,市民在日常生活如買菜之餘,能夠輕鬆步入畫廊,讓藝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倫敦設立畫廊,主要是出於與國際當代藝術家建立更緊密聯繫的考慮。去年在倫敦準備展覽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我們所代理的歐洲藝術家帶著自己作品來到畫廊的門口,感觸很深。過去我們在亞洲更多是與貨車司機和展品木箱打交道,很少會以這樣的形式與藝術家見面。這種近距離的接觸不僅加深了我們對其創作的理解,也讓畫廊能夠優先獲得作品,這對於畫廊在亞洲與全球市場中保持優勢至關重要。在過去一年中,梅費爾區的展覽得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評價,這個反饋也讓我深有感觸。
所以,有無實體空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它不僅是一個展示場所,更是傳達畫廊經營和藝術家創作理念的載體。在實體空間中,觀眾可以通過一檔個人展覽深入地去了解藝術家長期創作的邏輯與脈絡,相比之下,單純的線上或藝博會展示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此外,實體展覽的確也是畫廊申請藝博會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也是很現實的。
在當前的環境下,畫廊的生存確實面臨諸多挑戰。有些畫廊可能因經濟壓力而選擇減少實體展覽、增加藝博會參與次數,但市場反饋證明了這並非長久之計。

作為創始人回顧上海外灘空間這三年來的發展,有什麽收獲與遺憾嗎?

最大的收獲是置身其間地了解了全球最大的華人藝術市場。儘管兩岸的文字相近,但在思想文化和商業習慣上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例如,上海的藝術品一級市場相較於中國台灣更年輕化、積極、注重群體分享也敢於嘗試新事物。只有親身來到這裡,才能有深刻的認識。
因為旅行的限制未能親歷開館初期的幾場重要開幕,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遺憾。

此次群展選擇藝術家的方式比較特別,是以徵集作品的方式,於500位競爭者中發掘了最終參選的25位藝術家。在媒材、形式、主題皆未設有限制的情況下,可以聊一聊選擇作品的標準嗎?

這次徵件展是我們繼2018年於藍騎士藝術台北·仁愛成功舉辦徵件展覽後的又一次嘗試,地點選在上海,對我們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會收到多少份投稿,也沒辦法預估作品的品質。最終,我們收到了共計約2000件作品的投稿,並且依據作品的品質挑選出了來自25位藝術家的48件作品。
坦白說,經營畫廊的這十年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與藝術家共事的經驗,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大概有50位以上,而他們大多數也正處於創作的成熟期,這些經驗給予了我們敏銳的鑒賞和判斷力。在評選過程中,我們始終將作品的藝術水平放在首位,藝術家的背景和學歷等外在因素則並不是關注的重點。
在此基礎上,采用“刪去法”來逐步縮小範圍,首先排除有模仿痕跡或者缺乏原創性的作品,其次是那些過於迎合市場潮流、沒有內在表達的作品。考慮到未來可能將作品帶到國外的計劃,我們特別重視作品的國際性和獨特性。如果一個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完全採用西方藝術語言,而無法與本土和周遭環境建立關聯,那麽這樣的作品也無法真正觸動人心,很難在國際舞台上獲得認可。除此之外,最終選出的作品相對都比較符合畫廊本身的風格和定位。

可以聊一聊此次展覽的名字“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嗎?

篩選時,我們發現作品呈現出兩大鮮明的主題:自然與人文。在這兩大主題之中,尤為吸引人的是藝術家們關於現實與夢境之間複雜關係的表達,好幾件作品中都出現了寓意燃起希望的火焰元素,而另一些作品則以鳥或翅膀為靈感,傳遞出由心靈和內在出發的渴望。
展覽標題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同名,正是因為這些作品如同這首詩一樣,讓我感受到“希望”一直存在,它棲息在靈魂深處,敲打著我們的夢想,也將推動著我們繼續前行。

在徵集到的作品中,有什麼出乎意料的創作嗎?

出乎我意料是藝術家們的平均水準都挺高的,技術也幾乎無可挑剔。而且最終選出的藝術家中大多數擁有相當高的學歷背景,統計的數據是碩博士生有15位,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

展出的作品,或者這些85後的藝術家之間還有什麽共通之處嗎?這些共同點是否體現了某種時代精神?

從媒材來看,48件展出作品當中水墨作品數量最多,有16幅,其次是油畫10幅 ,還有壓克力9幅 ,複合媒材9件 ,雕塑3件以及動態裝置作品1件。
Y、Z兩個世代的藝術家成長於網路時代,你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們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一種隔閡,或者說面臨著現實的制約和壓力。作品總是與他們成長的環境有關的,無疑也反映著這個時代。例如來自內蒙古的青格樂圖,他在牧區的成長記憶間接影響著創作,畫面中也使用了礦物質的顏料,這種對環境的關注和環保意識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創作中並不常見。再比如劉莉銘的繪畫中出現的耳機元素,也是獨屬於這個時代的。與2018年台北徵件展相比的話,這次展覽徵集到的作品更加關注內心和潛意識,比如藝術家白詩齊和俞文杰,他們的創作便是源於自身的夢境。

藍騎士藝術開創了“藝術家平均年齡50歲”、“單件作品平均價格不超過一百萬”的市場定位,而在入駐中國大陸之後,也舉辦多個外國藝術家的大陸首展。此次中國85後藝術家群展,則意在“支持中國本土青年藝術家的落地”,這是否標誌著畫廊空間運營方式的一次轉向呢?

其實與中國藝術家合作是藍騎士許久以來的心願,我們也一直在關注他們的創作。希望借由這次的展覽,可以和一些85後的年輕藝術家們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把他們的作品帶去台北和倫敦,為藝術市場帶來新氣象。但這並不意味著調轉路徑,更不是說要捨棄掉原本的定位,而是會在兩個方向上同時推進。

可以透露一些接下來上海外灘空間的計劃嗎?

疫情緣故,前三年的時間我們花費了許多精力去處理一些特殊的狀況,那麽開放之後,畫廊會更多地去深耕市場,與藏家深入交流。同時拓展一些新的來自中國的合作藝術家,也能夠借此消除一些與本地年輕一代藏家的隔閡。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們也將會進一步完成上海空間與中國台北、倫敦三個空間的資源整合與串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