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一位畫廊主口述:不被淹沒的畫廊,與高學歷藝術家

Artnet

Elsa Wang 是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的創始人,該畫廊在台北、上海和倫敦設有空間。在2013年進入藝術行業之前,她曾在台灣的一家IT公司擔任聯合創始人長達20年,同時亦是一位狂熱的藏家、舞蹈家和攝影師。進入藝術行業後,Elsa Wang對藝術市場有了深入的觀察與思考。

本篇中,她就將以從業者角度出發,探討她在不久前參與ART021 HONG KONG的感受,以及對當前亞洲藝術市場力量局勢的觀察。以下內容整理自Elsa Wang的口述。

我感覺,疫情的幾年是一個分水嶺。過去,香港是亞洲區域內國際化的門戶城市,我們也曾經需要在一年之間多次去往香港,尤其藝博會期間。但疫情之後,這樣的情況有一些轉變。

此次(參與ART021香港)是我們首次在疫情後回到香港參加藝博會。我也不知道我們過去的藏家們目前狀況怎麽樣,我知道有些藏家已經不住香港了。曾經,我們也參與過兩次ART021在深圳的展會,這一次是改到了香港,而我也自然而然地跟到了香港。ART021將大灣區地區進行了區域性地重組,我對於這種重新定位感到很好奇,所以這次參與也是想了解未來大灣區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況。我個人的感覺是,疫情過後,香港除了國際藍籌這些畫廊仍然在之外,地域性好像又變強了一些。同時,以前香港擁有幾乎整個亞洲區的藏家,但是現在,亞洲各地的藝博會也多了許多。我會感覺它們稀釋掉了整個亞洲的藏家。

不過如果一些藝博會一直要強調藍籌,飛到不同的藝博會,看到大同小異的畫廊的話,我倒是覺得藏家不見得要飛那麽多了。我們在上海有了畫廊,所以一定要去香港參加巴塞爾那種聲勢浩大的藝博會,看起來沒有十足的必要性了。我對於疫情前那種超級規模的藝博會,已經比較沒有那麼感興趣了。加上期間會有超多200多家畫廊,各家有幾十件作品,還要加上衛星藝博會,那個期間藏家可能有一兩萬件藝術作品在看。我們並非藍籌畫廊,去到那裡就很可能會被淹沒。

一個在亞洲的藝博會,重要的是定位,也就是要明確吸引的是本土藏家還是外國藏家(亞洲以外)。外國藏家其實是很難吸引的。對我們這樣的本土畫廊,其實參加哪一個藝博會其實都會知道客群相對變化比較少,許多對我們也相對熟悉。另外,諸如是否考慮去首爾參加藝博會,我會有一些很實際的考量,比如關稅和語言問題。

語言對我們是過去遇到的比較大的問題,能直接決定與本地新藏家的交流,如果首爾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確是一個潛力不錯的市場。而藝博會的熱鬧是不能與銷售劃上等號,當然,如果能像藝術巴塞爾邁阿密展會一樣,又熱鬧又能銷售是最好的。所以,從亞洲人的習慣出發,熱鬧與購買其實是兩回事。所以,我認為很多亞洲本土藝博會還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和培養。

我們畫廊在三個城市,一共四個空間,現在代理有50個左右歐美的藝術家,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藝術家。另外,我們今年的一個很亮點的項目是1985年以後出生的中國青年藝術家徵件展。2018年以前,我們大部分都聚焦在外國藝術家的合作上,但也希望對本土有所貢獻。

1985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分水嶺,產生了一個值得紀念的美術運動,這些藝術家算起來今年還不到40歲,創作還偏早期。徵件的結果是一個半月我們收到了500件作品,最後總計收到2000多件作品。另外還有許多讓人驚訝的新發現。

經過統計,我們發現有許多高學歷的藝術家,有的甚至是博士在讀。我們以畫廊長期合適的風格為主,最終選出了25位藝術家的48件作品。統計後我們發現男女藝術家比例大概在16:9,所以這也證明,中國女藝術家其實數量也是在成長的。在媒介上,我們的48件作品中有16件是水墨作品,大概有另外10件以上是油畫與壓克力,雕塑一件、裝置一件,再剩下就是複合媒材作品。

我的感覺是,繪畫居多,而且技巧上水準都還挺高的。從主題來講,大多是人文和自然兩大主題,也就是本土和內在世界為出發點,也就是我們認為的本土的時代精神,比如許多與網路時代有關。他們的內容主題跟上一代的藝術家還真不太一樣。未來我希望把這些新一代中國藝術家帶到台北和倫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