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FT中文網 專訪報導
藍騎士藝術徵件展:一場捍衛心靈的冒險
「這是一次向青年藝術家公開徵集作品後的征件展。這群40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呈現出與上兩個世代創作者截然不同的面貌。」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薛莉
一個獨特的青年藝術家群展近日在上海外灘區域的地標建築——四川中路133號的百年歷史建築揭幕。25位藝術家的48件作品,在這座有著通高雕花圓柱的新古典主義空間展出。
除了藝術家全都是85後之外,這個展覽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是一次徵件展,展出作品全部來自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向青年藝術家的公開徵集。
對畫廊來說,徵件展是一場冒險。當3月初徵件信息在畫廊公眾號發出後,畫廊創辦人、此次展覽發起人王薇薇(Elsa Wang)完全無法預料能徵集來多少作品,甚至擔心過徵不到作品。5月31日徵件截止時,她總共收到了500位藝術家的2000件作品,並從中精挑細選出48件。
選擇標準:帶有本土性的真誠表達
2013年,王薇薇創立“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台北空間,2021年開設上海空間,2023年底開設倫敦空間,可以說是亞洲畫廊走向國際的典範。
2018年,王薇薇在台北策劃過一次徵件展,當時請了包括策展人、藝術雜誌主編、藝術家、評論家在內的6位評審,積累了徵件展的經驗。這一次,她決定由畫廊主導徵件選擇標準,她說:“藝術品的評定很難有統一標準,有時往往是直覺性的。由畫廊主導,風格會比較穩定,更契合我們畫廊的精神氣質。
“藍騎士”(Bluerider)的名字,源自抽象藝術先驅康丁斯基的一幅作品名稱,後來康丁斯基又把他和藝術家朋友弗朗茲•馬克等共同發起的藝術團體稱為“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有一往無前、不懼挑戰的“騎士精神”之意。此次徵件展的主題為“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源自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同名詩作,詩中寫道“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棲息在靈魂深處,唱著無詞的曲調,永不停歇)與藍騎士藝術名稱中包含的“捍衛心靈的騎士”完美呼應。
2000件作品,怎麽挑選呢?
“我們強調本土性,強調創作與藝術家的成長土壤和環境有關聯,強調原創的、個性的、真誠的表達。”王薇薇說。在這些原則下,“市場上似曾相識的、迎合國際潮流的”就被排除在外。
入選的25位藝術家多來自專業美術院校,其中90後12位,85後13位,碩博學位15位,本科10位,男士16位,女士9位。學歷平均水準相當高,而與前一個世代相比,女藝術家的比例大大提高了。
對新生代本土藝術家的支持
在藝術市場歷練過十多年的王薇薇看來,這些青年藝術家擅長從自己內心出發,表達與社會、土地等外在的關系,關注和自己成長相關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王薇薇非常重視藝術家與生長土壤的連接,她說:“如果藝術家是一顆種子,他的感受與生活土壤息息相關,用藝術手法表達出來,才會獨特並且有說服力。”此外,與前輩相比,這些青年藝術家擅於捕捉內心細微的情緒漣漪,並極其精準地用藝術手法釋放出來。王薇薇說:“這是一種由內向外地表達,真誠自然。”
這批青年藝術家與藍騎士藝術代理的50多位以歐美藝術家為主的藝術家群體大不相同。後者多為50歲以上的藝術家,思想與創作手法漸趨深邃、穩健,對生活與思緒的提取更凝煉,作品的層次感也更豐富。與之相比,青年藝術家的表達則相對粗糲、直白,但真誠、鮮活。
與藝術家攜手並行多年的王薇薇觀察到,藝術家在三四十歲時最難熬,她說:“生活的壓力,生命的糾結,創作的瓶頸⋯⋯很多藝術家在這個階段從藝術領域消失了。”她感慨道,“能堅持創作到50歲之後的藝術家都相當不容易。”
為了給這批青年藝術家提供支持,藍騎士藝術用知名藝術家個展的規格舉辦了此次群展,並站在中立的角度,給藝術家分享藝術市場上通行的市場機制、定價策略以及國際藝術市場的通行做法。共20位藝術家從中國各個地方趕來參加了開幕展。“我們希望這些年輕藝術家通過這兩天與媒體和藏家的溝通,可以理解國際畫廊是怎麽推廣藝術家的,了解藝術家和畫廊各自的職責是什麽樣的。”王薇薇說。
就像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寫的那樣,不管藝術創作者將來的發展前景怎樣,在藝術生涯的早期,總是有月亮與六便士的糾結與矛盾,能夠被畫廊長期支持與合作,從而安心於創作的藝術家畢竟是極少數。
參展藝術家魯桔誦是在小紅書上刷到此次徵件展訊的,並匆匆趕在截稿期之前投了稿。吸引她參展的是藍騎士藝術代理藝術家的水準以及國際影響力。她用“特別靠譜”來形容這次合作,她說:“好幾個月前,畫廊就定下各種日程,並逐一落實。”成長在內蒙古,有草原放牧經歷,如今在上海和內蒙兩地生活的青格樂圖,則是出於欣賞藍騎士藝術之前代理的藝術家作品而參展。他此次感受是“畫廊專業高效,而且對藝術家和作品非常尊重。”
經營畫廊是個長遠計劃
與亞洲眾多畫廊不同,藍騎士藝術代理的藝術家絕大多數為歐美藝術家。自2023年在倫敦奢華地段梅菲爾區設立空間後,加強了與歐美藝術家和藏家的連結,也極大地拓寬了藝術家的發展空間。藍騎士藝術去年為藝術家曹吉岡在上海空間舉辦個展後,今年這個展巡回到台北空間,並計劃在今年10-12月份於倫敦空間展出。
對王薇薇來說,經營畫廊是個長遠計劃。她常說,生命中的前20年在科技領域成功創業,後面的時間就準備經營畫廊。2021年上海空間開幕後,儘管遇到巨大挑戰,但團隊經受住了考驗,並積累了運作經驗。“今年我們開始在地化的生根發芽,開展面向本地藝術家和藏家的活動。”
此次徵件展,對藍騎士藝術來說是又一個新的開始。“藝術家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年齡倒還是其次。”王薇薇說,“如果有合適的,我們會考慮長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