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橄欖文藝
專訪藍騎士藝術創辦人Elsa Wang: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建構藝術的橋樑
原創 M 橄欖文藝2025年03月20日 12:01 上海
「迪爾克‧薩爾茲:光色維度」展覽現場,2025年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
2013年,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在台北成立。畫廊以康丁斯基發起的「藍騎士」藝術團體為名,致敬其「捍衛心靈」的藝術精神。從台北巷弄起步,到進駐上海外灘與倫敦梅費爾,藍騎士藝術逐步搭建起一座橫跨東西方的藝術橋樑,呈現兼具美學深度與收藏價值的當代藝術。
2025年開春,藍騎士藝術在上海空間推出德國藝術家迪爾克·薩爾茲(Dirk Salz)的亞洲首次個展「迪爾克·薩爾茲:光色維度」。他以樹脂為創作媒介,建構出深不可測的抽象色塊,呈現如光學幻覺般的視覺效果,為新一年的藝術季開啟全新的感官體驗。
在展覽開幕現場,我們與藍騎士藝術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展開對談。從科技業跨界進入藝術世界,她以敏銳的美學判斷和商業管理經驗,在這兩個看似對立的領域間尋找平衡,打造了一套獨特的畫廊營運模式。站在邁入第二個十年的節點上,藍騎士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經典與創新之間持續探索? 2025年,他們又將如何佈置未來?
Q&A
藍騎士藝術創辦人
王薇薇Elsa Wang
您最初從科技業轉入藝術產業,這之間的跨度不小。是什麼契機讓您決定創辦藍騎士藝廊?
Elsa Wang:
其實我在從事畫廊之前,曾經有十年的時間想要成為藝術家。科技業的節奏快、壓力大,退休後感覺自己彷彿被掏空了,因此想要去當藝術家。我是從攝影開始的,舉辦過展覽,出版過一本攝影書。
然而要成為藝術家真的很挑戰。在十年的摸索中,我逐漸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美學標準,但我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good artist”,但無法成為一個“excellent artist”。既然這樣,我不如運用自己的審美,以及在科技業累積的行銷、管理能力,去推廣那些真正優秀的藝術家。藍騎士藝術畫廊的誕生是基於這樣的思考。
「藍騎士」的名稱則取自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創辦的「藍騎士」藝術團體(Der Blaue Reiter)。這個團體成員風格各異,但都以心靈為出發點,因此被稱為「捍衛心靈的騎士」。我在成為藝術家的過程中深受康丁斯基的影響,因此毫不猶豫地以「藍騎士」為畫廊命名,希望延續他們的精神。
科技業強調理性思維,而藝術產業更注重感性表達。這兩種思維方式在您身上是否曾經發生過衝突?
Elsa Wang:
剛開始確實有衝突。科技業講究結果導向,凡事都講究SOP和KPI,成本也可以量化,而藝術產業則恰恰相反,無法簡單地用數字來衡量藝術家的成本和價值。
我剛從科技轉行至藝術時,覺得像是在玩蹺蹺板,一邊是極端的理性,另一邊則是極端的感性。我常笑稱,如果理性和感性可以簡單地以左腦和右腦來區分的話,也不過只有十公分的距離,但是我走了十年,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經營畫廊不能簡單地複製科技業的管理模式,我大概花了五年才慢慢研究出適合畫廊的管理方式。許多畫廊主會親自面對藏家,但如果要擴大經營,僅靠個人難以支撐。因此,一套適合畫廊的管理方式是關鍵。
這是一套怎樣的管理模式,可以具體分享嗎?
Elsa Wang:
與傳統企業不同,畫廊不需要層層加疊的龐大組織架構,而是適合比較簡化、柔軟的組織架構,可以隨著不同功能和需求而改變。我們的團隊規模不大,但工作內容繁雜,因此組織架構必須靈活變通。我常常笑說我們畫廊裡的人每一個都像是八爪章魚,所以我們的模式也可以稱為「八爪章魚式管理」。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
藍騎士最初成立於台北,後來為何決定進駐上海和倫敦?
Elsa Wang:
藍騎士藝術2013年成立於台北,當時的台北市場以本土及日本藝術家為主,而我們是少數代理歐美當代藝術家的畫廊。但隨著國際藝術市場的開放,歐美藝術家也逐漸被更多亞洲藏家接受,因此我們考慮進一步拓展市場。
選擇進駐上海也是基於一個市場的考量。因為我們主要代理歐美藝術家,而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高,比較適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父親是上海人,而我曾經從事科技業時也常來往上海,所以感覺跟這座城市比較親近。
至於在倫敦設點則是考慮到我們代理的藝術家中很多都在歐洲生活工作,有時可能兩三年才能見一面。有了倫敦據點後就比較方便溝通,也比較拿得到他們的第一手或是最好的作品。我們的倫敦空間選址梅費爾(Mayfair),屬於一級戰區、國際畫廊聚集的地區,希望可以印證我們的展覽品質和藝術家的選擇能否經得起考驗。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倫敦·梅費爾
台北、上海和倫敦這三個城市的藏家和市場氛圍有哪些差異?
Elsa Wang:
這三個市場的氛圍確的差異很大。
台北是亞洲最早成熟的藝術市場,藏家經驗豐富,收藏文化發展較早,口味上比較偏東亞的寫實風格。由於經歷過多次經濟波動,吃了很多教訓,台北藏家在收藏時普遍較為謹慎,也比較有自己的獨立判斷,不會隨波逐流。
上海的市場相對年輕,藏家整體更有活力,願意嘗試新鮮事物。這裡的美術館和藝術展都很多、所以刺激也多。藏家對於不同藝術媒材和風格的接受度都比較高,也比較敢收藏。
倫敦則是一個比亞洲發展更早的市場,所以也更保守和成熟。以現在的經濟氛圍看來,這裡的藏家兩極化較為明顯,不是收藏市場頂端的作品就是收藏相對大眾的作品。
Marck|Gegenstrom CLARA I|2024|107 x 65 x 23cm|Wood, aluminum, player, screen|Ed.1-2 of 2
藍騎士有著怎樣的定位?目前代理了哪些藝術家?
Elsa Wang:
我們過去的定位主要是代理50歲以上、風格成熟的歐美當代藝術家,作品價格多在人民幣100萬元以內,處於金字塔中比較寬廣的中上游地帶。我們的理念是希望藝術能走進家庭,走進生活空間,擁有更多的受眾。
中國85後青年藝術家徵件展「希望是個有羽毛的東西」展覽現場,2024年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
然而隨著藍騎士步入第十二年,我們在藝術家的選擇上逐步放寬,慢慢納入了更多中國青年藝術家。例如我們去年舉辦了“中國85後青年藝術家徵件展”,代理了其中四位青年藝術家。今年即將舉辦第二屆。再例如我們代理的曹吉岡老師,他的作品沒有國界和文化限制。因此我們現在也更關注藝術家的創作內容,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國籍或背景。
曹吉岡|立春|2024|90 x 180cm|亞麻布坦培拉
您在選擇藝術家時的核心標準是什麼?
Elsa Wang:
簡單來說主要有兩點。首先是作品必須具備美感,當然這裡的美感不僅是我的個人判斷,也需要符合多數人的認同。其次是作品必須具有收藏價值,因為我們要對藏家負責。
收藏價值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如果從投資角度來看,這絕對不是短線投資,而是在藝術家身上的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投資。因此我們代理的藝術家多為50歲以上的風格成熟的藝術家。
優秀的藝術家必須同時具備天賦、努力和機會三個要素。當藝術家達到50歲,這前兩點基本上已經被證明了。如果沒有天賦和努力,他可能連40歲都堅持不到,根本無法在市場上立足。
至於機遇,這點是最難預測的。像草間彌生,真正大紅大紫是在70歲以後。機會有時是人為的,有時是環境促成的,我們無法完全掌控,但至少我們能確認一個藝術家具備足夠的能力和積累,能夠在機會到來時穩步上升,而不是曇花一現。這對藏家來說是比較穩當的保障。
Ruprecht von Kaufmann|MISSTRAUISCH|2024|30 x 30cm|Oil and collage(Mylar)on linoleum
如果不以投資為出發點,而是從個人欣賞角度出發,那作品勢必要能打動人心,創作理念要足夠獨特和深刻,絕對不會讓藏家買回去後才發現它涉嫌模仿或抄襲。
我們常聽到有人提到美術史定位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美術史大多是後人回顧過去後書寫的。當下的藝術家往往很難被社會全面認可,因為他們正在創造未來。歷史上許多大師在世時並未獲得足夠的關注,甚至被誤解。因此,我們不太強調美術史的定位。
這次為什麼會選擇Dirk Salz的個展作為藍騎士上海的開春首展?
Elsa Wang:
我們代理Dirk Salz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也是我們首次為他舉辦個展。他的作品在視覺上極具特色──極簡的構圖、豐富的色彩、光線的變化,以及新穎的媒材運用。他採用樹脂作為創作媒介,而樹脂則是一種非常高難度的材料,創作過程中不能有灰塵、不能有氣泡,最後呈現出來的是極致的美感。
開春展覽作為一年藝術季的開端,我們希望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讓觀眾從冬日的沉寂中甦醒,迎接新的視覺體驗。
「迪爾克‧薩爾茲:光色維度」展覽現場,2025年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
他的作品最打動您的地方是?
Elsa Wang:
純粹和理性。他的創作過程是極致的理性。他雖然使用樹脂創作,但他自己認為自己仍然是從「畫家」的角度出發,只是不用畫筆,而是用樹脂建造畫面。他的作品表面非常光滑,沒有筆觸,也沒有任何情緒。他想最大程度將個人情感從作品中抽離,讓觀眾的情緒走進作品中。
從遠處看,你會被色彩和構圖吸引,靠近後,你會發現畫面中那一層光滑的亮膜,反射著你自己。
當然他的作品顏色也極具吸引力,甚至會讓人有「想去舔一口」的衝動(笑)。很多藏家平日工作壓力大,他們不希望藝術作品太過複雜,他們只想要看著舒服。而Dirk Salz的作品,正是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感到平和、愉悅的藝術。
Dirk Salz|DSA/M1214 # 2915|2023|160 x 140 x 10cm|Resinworks, Fadings, pigments and resin on multiplex
2025年,您對藍騎士有哪些新的規劃與期望?
Elsa Wang:
2025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突破之年。上海的觀眾可能還沒有感覺到這種變化,但台北的觀眾已經明顯感受到了。
首先是在藝術家的選擇方面,我們正在做一些新的嘗試。藍騎士台北的開年展中首次推出了四位85後中國藝術家,過去從未展出過這麼年輕的藝術家。此外,我們還策劃了一場名為《天工開物》的版畫與素描展,展出了二三十位藝術家超過百件作品,包括曹吉岡老師90年代的鉛筆素描作品、Tracey Emin的作品、村上隆的版畫、以及韓國藝術家樸棲甫的水滴版畫等,許多作品在美術館中都難得一見。部分藝術家從未出現在我們的展出名單中,但因內容和主題契合而被囊括進來。
對於這些變化,台北觀眾回饋非常好。大家已經習慣了一種固有的展覽模式,當我們在作品媒介、藝術家年齡等方面開啟新的可能性時,觀眾會感到新鮮而興奮。
「天工開物 — 版畫與素描探考」展覽現場,2025年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
另一個重大轉變是我們台北空間的調整。我們計劃在今年六月將原本台北的有兩個空間合併成一個更大的展覽空間。這不僅是空間的擴大,同時也代表我們從「胡同文化」轉型為「城市畫廊」的方向。台北的巷弄文化帶有一種低調、樸素的特質,而新空間位於敦化南路,這裡更多是A級商業區,整體氛圍和調性都會有所不同。
這種轉變不僅影響台北,也會影響上海和倫敦的運作方式。我們過去會在三個不同的地點呈現相同的藝術家,而一旦台北模式發生變化,其他地區的展覽策略也會跟著調整。
藍騎士正邁入第二個十年,這個十年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具有東西方文化交流屬性的平台,並探索更靈活的畫廊營運模式。至於具體會發展成什麼形態,現在還很難定義,可能再過一、兩年才能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正在展出 –
迪爾克・薩爾茲:光色維度
-時間 –
2025.03.08-2025.05.04
-地點 –
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
上海市黃浦區四川中路133號
感謝 橄欖藝文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