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E11

看展覽 Exhibition


展場影片

展場照片

現場照片

Bluerider ART 藝博 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E11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空間將於2022年11月再度參展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參展藝術家包括正於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呈現大陸首展的雷諾·奧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德國紙質雕塑藝術家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研究語言、算法等領域的法國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錄像雕塑藝術家馬克(Marck)及中國藝術家曹吉岡、張惠文。此次參展還將推出西瑞·菲茲(Thierry Feuz)、強納森·保羅(Desire Obtain Cherish)、克裏斯蒂安·格琳(Christiane Grimm)、迪爾克·薩爾茲(Dirk Salz)、葛雷戈·艾達爾(Gregor Eldarb)、威利·希伯(Willi Siber)、楊·克拉(Jan Kaláb)、坦佳·羅切邁爾(Tanja Rochelmeyer)、斯芬·杜爾(Sven Drühl)、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尼克·維西(Nick Veasey)和卡蘿·傑斯特(Caro Jost)超過20位海內外藝術家的重量級作品。

Bluerider ART創辦人Elsa Wang王薇薇表示:“藍騎士藝術空間去年以‘原力The Force’為主題攜多元作品首次參展ART021,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今年再突破,以‘互動創新’、‘空間能量’、‘精神氣場’為主旋律,囊括幾何、雕塑、繪畫等來自20位東西方國際藝術家的精選作品,將帶給藏家驚艷有趣的藝術新體驗。同時,也預祝今年ART021圓滿度過十周年的里程!”

部分展出藝術家

中國藝術家曹吉岡(Cao Jigang, b.1955)
使用古老的西方坦培拉技法,以多層打底,以有為創造「留白」,表出中國山水文人精神上的「虛空」意境;初期以油畫描述歷史長城的生命,之後歷經不同技法及概念創新演變階段,形成個人獨特風格。近年則以西方古老的坦培拉技法,慢工細活多層打底中的有為留白、玉質感,表現中國山水文人精神最高虛空意境。

荷蘭藝術家雷诺奥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b.1953)
專注透視法與空間的探索以及「視覺的模擬兩可性」,將滅點(Vanishing Point)的視覺高度統一設在1.65米,繁復精准且大膽地創造視覺空間無限反射延伸的「絕對過程」。奧德霍恩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以「滅點」作為每件作品的開端,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創造詩意的想象空間。

德國女性藝術家安格拉格莱扎(Angela Glajcar,b.1970)
曾接受知名英國雕塑家Tim Scott的指導,早期以鋼鐵、⽊質或玻璃纖維等材料進行創作,近年來則專注於使用紙張作為雕塑的獨有材料。她跳脫出紙張細膩柔軟的傳統觀念,使用特殊紙打造出筆直銳利的邊緣,呈現⼏何塊⾯及延伸性畫⾯,也讓原有空間創造出新的想象。紙作為材料,吸收了周圍環境的光與⾊,因溫濕度產⽣捲曲,擁有⼀種暫時性的變化,與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綻放它獨有的姿態。

法國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b.1965)
是一位研究語言、算法等領域的視覺藝術家。他所創造的動態視覺環境和藝術作品,以它們技術過程的繁雜操作、重復性和不可預測性而著名。多比斯將AI等技術應用於繪畫中,展開一場繪畫與科技的探討,並展現科技所帶來的藝術之美。

瑞士藝術家馬克 (Marck,b.1946)
作品展現社會各階層的人在熟悉與陌生環境中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和對時間及空間的認同。在各處層層疊疊的限制之下,當代的人們游走在生存的邊界,並做出身體的回應。馬克將這些問題藉由錄像雕塑(Videosculpture)拋向觀眾,喚起共鳴與想象。

瑞士藝術家西瑞・菲茲(Thierry Feuz,b.1968)
從⽣命經驗及⾃然風景中取材,將具體之物放入虛實之間,並巧妙地跨越⽂化及抽象的界線,用藝術的方式記錄生命的美好瞬間。作家Oliver Orest Tschirky如此評價西瑞.菲茲的畫作:「 不僅可以看到⾊彩、形式、層次以及主題中那明亮、閃耀、且歡樂的情緒交織,也能感受深刻且令⼈回味的意義。」

美國藝術家強納森保羅(Desire Obtain Cherish,b.1975)
創作綜合了街頭藝術、波普藝術與挪用藝術的手法,並融入幽默諷刺性的商業符號,試圖喚起公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其棒棒糖及藥丸系列作品是對過度消費及名牌崇拜等現象進行的深入討論,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挑戰觀看者的價值觀。他的作品常使用巨大現成物或放大扭曲的物體裝置,以直接有力的方式傳達深刻的創作觀念。

德國藝術家斯芬杜爾(Sven Drühl  ,b.1968)
對於藝術史相當著迷,風景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主題。他運用顛覆傳統繪畫的手法,利用非傳統的材料如硅氧樹酯、油彩、漆料等不同化學組成的顏料,描繪山景、樹木、火山等多樣的自然景觀。

德國藝術家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b.1966)
創作以抽象繪畫為主。他在創作時先將流體顏料進行反復塗抹,再用刮刀把顏料刮除,使整個畫面形成層層疊疊的效果。克勞斯科夫對這種「反復繪畫的過程」(process of overpainting)相當感興趣,他認為這是「對時間的反復書寫」(overwriting of time),在抹去過去回憶後,再塗上一層新的歷史與記憶。

英國藝術家尼克・維西(Nick Veasey,b.1962)
國際知名的X光藝術家,借由獨特X光的穿透手段,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地探索人和事物的內在本質。維西的X 光創作始於一個汽水罐的成像,純粹的構造美學引起他的共鳴。在其逾二十年的創作歷程中,他曾將大型波音 747 拆解,並進行浩大的拍攝工程。維西的X光攝影所使用的設備需首先獲得國家的許可,並且輻射強度遠超出醫院的使用水平。在高度危險的環境下,藝術家憑借豐富的經驗對X光發射劑量與曝光時間進行精准調控,進而揭開我們看不見的豐富層次與內在的構成。

美國藝術家強納森羅森(Jonathan Rosen,b.1972)
畢業於VCU Brandcenter 廣告學系,過去於廣告界擔任創意總監的經歷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文字、影像和宣傳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力。現為全職藝術家的他,以概念性的拼貼與挪用藝術手法創造出夢想來揭開每個人深埋心中的渴望。

看作品 Works


藝術家 Artist


Cao Jigang 曹吉岡
(China, b.1955)

曹吉岡 Cao Jigang(China, b. 1955)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曹吉岡的作品融合東西方美學,用混生方式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的「虛空」。知名中國藝術評論家夏可君教授Ph.D 談論曹吉岡作品 :「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仲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古典山水畫的歷史記憶與西方古典的手法觸感,經過新的極簡主義與虛薄化轉換,更為具有東方典雅高貴的氣質與生命洗心的精神。」曾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外展出,榮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由中國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etherland, b. 1953)

Reinoud Oudshoorn 荷蘭當代極簡藝術家,畢業於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AKI),現 居住創作於阿姆斯特丹,執教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Reinoud Oudshoorn 以構築空間的極簡雕塑著稱,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消失點」是每件作品的 開端,盡情延伸空間表述的可能,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砌出空間的存在。展覽經歷遍 及歐美,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佛多爾美術館(Museum Fodor)展出。作品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uem Amsterdam)、荷蘭 AkzoNobel Art Foundation、荷蘭銀行(ABN AMRO)、德國私人美術館(Sammlung Schroth)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Angela Glajcar 安格拉·格拉札
(German, b. 1970)

於紐倫堡美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現居住創作於德國。Glajcar 以紙為創作媒材,顛覆傳統、並透過紙作品本身的質量色系、重新構築光影變化及空間場域氛圍。其作品在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展出,如:科隆聖彼得大教堂、法蘭克福市文化部、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因茨古騰堡博物館等大型場域,展現媒材極大的適應性、及改變空間氛圍的能力。作品永久收藏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德國美因茨藝術與科學中心和奧地利的漢滕施密特家族等。

👉更多詳細資訊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French, b. 1965)

法國國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主修工程科學學位,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修習電腦藝術。現居住及創作於巴黎。出身工程及電腦科學的Pascal Dombis為法國知名數位藝術家,9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演算法作為創作手法,透過撰寫簡單的程式編碼,讓電腦進行重複性運算,操作不同變項而產出不同的視覺影像,透過立體光柵的疊合,作品呈現特殊未來感。Dombis有豐富的國際展覽經歷,包含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藝術家與機器人」展,55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衛星展「Noise」,法國文化部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委託客製現地計畫「Text(e)s~Fil(e)s」,巴黎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義大利阿克里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作品由台灣國巨基金會,布達佩斯美術館、日本大型企業Seiko Epson Corp. Canon Inc.,韓國大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瑞士著名 Videosculpture 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現居住與創作於蘇黎世。曾說「錄像雕塑是四十歲後的搖滾樂」,其獨創結合錄像與雕塑手法,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的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受眾多而廣泛的收藏,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韓國鬥山藝術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中心、韓國私人美術館 KOO HOUSE等等。

Marck 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際上則是以其作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沖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壹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壹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同時也築起多媒體素材,至動力機械和雕塑的手工制作。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辟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再擴張觀者的感官體驗。

👉更多詳細資訊

Thierry Feuz西瑞‧菲茲
(Swiss, b. 1968)

藝術家Thierry Feuz西瑞.菲茲,出⽣於維也納,擁有瑞⼠⽇內瓦藝術與設計⼤學碩⼠ (Haute École d’Art et de Design),⽬前以⽇內瓦為創作據點。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藝術、科學、哲學是相遇的,他關⼼⼈類普世間共有的「存在」(Existence)之意義,並⽤獨有的繪畫技術呈現未曾可⾒之境域。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作品亦獲重要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包含瑞⼠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新加坡藝術基⾦會(Singapore Art Foundation)、瑞⼠銀⾏(UBS)、美國薩克斯第五⼤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以及微風集團、⽟⼭銀⾏等企業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American, b. 1975)

藝術家 Desire Obtain Cherish,畢業於紐約知名藝術學校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擁有廣告和藝術理論背景。混合了街頭藝術、普普藝術與挪用的創作手法,他利用諷刺性的商業符號企圖驅動社會議題的討論。知名媒體 BLOUIN ARTINFO 形容他是「用最美麗與刺激的藝術外表、來包裝社會的良知」。從 DOC的別名也可以看出他的藝術信仰: 渴望、獲得、珍惜。活耀於紐約各大藝博會,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紐約Saks 第五大道百貨公司等展出。作品獲紐約文華東方酒店集團、NBA知名球星Dirk Nowitzki及Andrei Kirilenko、知名對沖基金執行長Joseph and Diana Dimenna、邁阿密房地產總裁Gilbert Benhamou及F1 賽車總裁 Bernie Ecclestone等重要機構與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ven Drühl 斯芬・杜爾
(German, b. 1968)

PhD in Art Science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藝術博士,於歌德大學及德累斯頓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現居住創作於柏林。他同時也是當代藝術雜誌《KUNSTFORUM International》的客座編輯,與策展人Christoph Tannert共同出版選集《Berlin.Status》。Drühl曾獲德國大眾基金會、柏林Rohkunstbau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紐約Pollock Krasner基金會的重點支持藝術家項目。曾於重要美術館展出,包括波蘭克拉科夫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K) 、卡爾斯魯厄當代藝術媒體中心、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作品獲柏林現代藝術博物館(Berlinische Galerie)、德意志銀行、安聯集團 (Allianz)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Peter Krauskopf 彼得.克勞斯科夫
(German, b. 1966)

Peter Krauskopf 彼得.克勞斯科夫(德,b. 1966) 生於德國萊比錫,就讀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並受萊比錫畫派先驅 Arno Rink阿諾.林克指導完成學業。目前居住及創作於柏林。Krauskopf克勞斯科夫是萊比錫畫派中第一位由寫實走向抽象的藝術家。早期作品在觀念藝術上探討,也嘗試過「條幅畫」 (strip painting),而後不斷嘗試抽象藝術的可能性。西班牙哲學家暨藝術評論者Fernando Castro Flórez費爾南多.卡斯特羅.弗洛雷斯曾形容:「透過他神秘而寧靜的畫作,Peter Krauskopf彼得.克勞斯科夫打開了那扇驚奇之窗。面對棄絕光明的虛無喜悅,他繪製了一個讓我們可以找回最強烈美感的空間。」2015年他獲得國際當代藝術知名項目 Falkenrot Prize,曾受邀於歐洲重要城市柏林、慕尼黑、萊比錫、里斯本等城市舉辦個展,作品被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uremberg)、G2萊比錫藝術館(G2 Kunsthalle Leipzig)、慕尼黑Munich Re風險管理藝術收藏(Munich Re Art Collection Munich)等機構典藏。

👉更多詳細資訊

Nick Veasey 尼克・維西
(British, b. 1962)

國際知名X光藝術家 Nick Veasey,藉由獨特X光穿透本質,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探索人事物內在的本質。 Veasey在世界各地擁有豐富展出經歷,作品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曾受邀TED talk演講,2017年於V&A年度特展”Balenciaga: Shaping Fashion”展出受邀拍攝的古董服飾;2018年更於全球最大攝影博物館,瑞典知名攝影美術館Fotografiska舉辦大型回顧展,並獲英國皇室威廉王子王妃及瑞典王儲親臨觀展。作品有豐富館藏紀錄,收藏於英國V&A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時尚設計學院美術館、德國BMW博物館、英國國立科學與媒體博物館、瑞士應用藝術設計博物館…等,並為英國V&A美術館拍攝重要館藏古董服,跨界合作對象包括Louis Vuitton、United Airline、Balenciaga等等。

👉更多詳細資訊

Jonathan Rosen. 強納森・羅森
(USA, b.1927)

Jonathan Rosen畢業於VCU Brandcenter 廣告學系,過去於廣告界擔任創意總監的經歷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文字、影像和宣傳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力。現為全職藝術家的他,以概念性的拼貼與挪用藝術手法創造出夢想來揭開每個人深埋心中的渴望。以「I WANT」為主題的系列為Rosen由個人的收集品出發創作,運用大量收集的現成物拼貼與鏤空的現代感字體展現視覺衝擊,將「I WANT」作為可以隨人們慾望不斷擴張的題材,藉由作品呈現脆弱卻真實的自白,為觀者提供一個隱蔽的空間,反思自身渴求,他所收藏的不僅是物品,更是不敢與人分享的企盼。他相信這些慾望如果不被挖掘出來,它們絕不會有力量打破緘默。2015年11月底Jonathan Rosen與巴黎時尚概念品牌Colette合作發表創作,適逢巴黎遭遇恐怖攻擊,他將具有巴黎美好憧憬的明信片作排列,再搭配「I WANT PEACE」呼應巴黎人當下心聲,以創作與時事作連結,塑造成一種無形的力量。

👉更多詳細資訊

Dirk Salz 迪爾克·薩爾茲
(German, b. 1962)

Dirk Salz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創作居住於德國魯爾河畔米爾海姆。Salz在創作過程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藉以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的重力,使得他的作品跳脫出傳統極簡主義,持續探索透明度、色彩的影響、與線和空間的關係。受Abstract Expressionisim(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Barnett Newmann、Mark Rothko及Ad Reinhardt影響甚深,他在色彩深度及層次感的掌控也總能與源自於南加州的Light and Space Movement(光與空間運動)連結。Salzk的作品曾在歐洲、美國各城市展出,也獲許多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包含全球領先的油漆和塗料企業Akzo Nobel。

👉更多詳細資訊

張惠文 Eunice Cheung Wai Man
( Hong Kong, b.1986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碩士學程,主修工筆動物畫創作,當今香港「新工筆」繪畫代表人物之一。擁有豐富國際展出經驗的Eunice CHEUNG Wai Man於2013年至2016年期間連續四年參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2013年亦受邀成為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一墨相承:香港藝術家十二人展》聯展藝術家,與新媒體結合之系列作品曾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和義大利聖十字教堂(Basilica of Santa Croce)展出,2009年作品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雖為年僅三十多歲的新生代「新工筆」創作者,實力與潛力卻備受多方肯定。

👉更多詳細資訊

Jan Kaláb楊‧克拉
(Czech Republic, b.1978)

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的藝術家之路的捷克塗鴉界先驅 Jan Kalab,畢業於布拉格 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他的幾何塗鴉壁畫可見於紐約、 布拉格、倫敦、波哥大等城市。Kalab 以點出發,發展幾何圓形形變,以及 3D 塗鴉立體雕塑,從街頭到畫布,塗鴉的概念走入極簡純白的藝廊空間,擦出迷幻 的火花,他擁有在抽象藝術與街頭創作的雙重語彙,創造出充滿能量的抽象作品。 2010 年代表捷克在上海世界博覽會捷克館展出,於歐美有豐富展出經驗,作品 收藏於法國精品 DIOR 德國旗艦店、及眾多名人及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amiro Smith Estrada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Argentine, b.1984)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1984生),居住及創作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2007年,埃斯特拉達於阿根廷社會博物館德爾大學(UMSA)主修雕刻。分別於2010年和2013年參加國家雕刻美術展,並於2012年榮獲威廉姆斯獎。2014年,更獲選參與由Gachi Prieto畫廊與多位知名教授聯合主持之當代藝術實踐診所計畫(PAC,以西班牙語為首字母縮寫)。多次於阿根廷舉辦個展及群展,並於2014年邁阿密溫伍德藝術區參加阿根廷連展及2015為比利時布魯塞爾La Vallee駐村藝術家。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的作品圍繞著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們如何描繪自己」的主題。描繪通過自戀的觀點,我們不斷編織一個關於自身的故事,是時尚,是當下也是最新潮的。

👉更多詳細資訊

Tanja Rochelmeyer 坦佳·羅切邁爾
(German, b. 1975)

畢業於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現定居於德國柏林。 Tanja Rochelmeyer 的許多創作養分源自於他的工程學背景,例如關於對細節的專注和數理上的精確 性,然而計算不是創造的媒介,而是著手創作的中間步驟。過去受到作為一位工 程師的訓練,讓技術上的完美主義成為他的優勢,與影像創作的時刻形成了鮮明 對比,最終定位於他本身和創作的主體。「建構主義與未來主義和最新的建築相 遇,並融合為一種新的現代繪畫語言。」Tanja Rochelmeyer 創造了迷宮般的、 分散的空間配置,更帶來圖像概念的多視角。

👉更多詳細資訊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 b. 1949)

Willi Siber(德國,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epoxy),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展覽經歷遍及歐美的Siber,不僅在 Art Cologne、Art New York、Art Miami等世界重點藝博數度展出,作品更獲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與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Städtisches Kunstmuseum Singen)、私人美術館Kunstwerk(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Collection)與Museum Ritter(Marli Hoppe-Ritter Collection)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