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121

看展覽 Exhibition


展場影片

展場照片

現場照片

Bluerider ART 藝博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121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空間將於2022年11月10日-13日再度參加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呈現國內外多位藝術家的重要作品。適逢雷諾.奧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在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舉辦其中國大陸首展,本次博覽會將展出這位荷蘭藝術家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及德國女性藝術家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的紙張拼貼繪畫作品、研究語言、算法等領域的法國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的多媒材作品、瑞士藝術家馬克(Marck)的標誌性錄像雕塑、中國藝術家曹吉岡的坦培拉繪畫作品。其他參展藝術家包括漢斯.卡特(Hans Kotter)、卡蘿.傑斯特(Caro Jost)、迪爾克.薩爾滋(Dirk Salz)、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斯芬.杜爾(Sven Drühl)、提姆.弗萊瓦德(Tim Freiwald)、威利.希伯(Willi Siber)、沃夫岡.福拉德(Wolfgang Flad)和安妮特.辛斯邁斯特(Annett Zinsmeister),將共同帶來繪畫、雕塑、裝置等豐富的精選作品。

Bluerider ART創始人王薇薇(Elsa Wang)表示:“藍騎士藝術空間去年以曹吉岡和馬克,一中一西兩位藝術家的‘混生’沖擊作品,首次參展西岸博覽會,取得耀眼成績。今年更上一層樓,將以‘極簡線條’、‘單色媒材’、‘精淮深度’為主題,並推出包括曹吉岡在內的多位東西方國際資深藝術家的精選作品,帶給藏家跳脫出傳統框架的新體驗。“

中國藝術家曹吉岡(Cao Jigang, b.1955)
以古老的坦培拉繪畫技法,經由多層制作打磨過程,借鑒水墨罩染方式,保持間薄余留的痕跡,呈現作品豐富玉質的觸感。藝術家初期以油畫描述歷史長河的生命歷程,在嘗試不同技法並歷經概念創新演變後,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近年則融合東西方技法對山水進行詮釋,將中國山水文人思想蘊藏在作品中,以有為的留白和極簡畫面,呈現東方的無為之境。

荷蘭藝術家雷諾·奧德霍恩 (Reinoud Oudshoorn,b.1953)
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以“滅點”作為每件作品的開端,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創造充滿詩意的想象空間。

德國女性藝術家安格拉·格萊札 (Angela Glajcar,b.1970)
以紙作為媒材,顛覆傳統,運用深厚的技術和抽象的藝術語言將這一日常材料引領向新的境界,使作品呈現出藝術最原始的美感——純粹與極簡。

法國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b.1965)
關注於解放文字,將線性文本隨機切割、重新組合為不可預測和不合邏輯的新文本,強調適當“控制”下的“偶然性”與“隨機性”。

瑞士藝術家馬克 (Marck,b.1946)
作品展現社會各階層的人在熟悉與陌生環境中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和對時間及空間的認同。在各處層層疊疊的限制之下,當代的人們遊走在生存的邊界,並做出身體的回應。馬克將這些問題藉由錄像雕塑(Videosculpture)拋向觀眾,喚起共鳴與想象。

德國藝術家迪爾克·薩爾茲(Dirk Salz,b. 1962)
以其作品的透明度與反射性著稱,他擅長運用環氧樹脂與層層堆砌的顏料呈現類似於光學幻覺的視覺效果。觀者自身的倒影,以及由觀看環境所形成的漫反射共同構成最終的作品。

德國藝術家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b.1966)
創作以抽象繪畫為主。他在創作時先將流體顏料進行反復塗抹,再用刮刀把顏料刮除,使整個畫面形成層層疊疊的效果。克勞斯科夫對這種“反復繪畫的過程” (process of overpainting)相當感興趣,他認為這是“對時間的反復書寫”(overwriting of time),在抹去過去回憶後,再塗上一層新的歷史與記憶。

德國藝術家斯芬·杜爾(Sven Drühl ,b.1968)
對於藝術史相當著迷,風景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主題。他運用顛覆傳統繪畫的手法,利用非傳統的材料如矽氧樹酯、油彩、漆料等不同化學組成的顏料,描繪山景、樹木、火山等多樣的自然景觀。

德國藝術家提姆·弗萊瓦德(Tim Freiwald,b.1986)
作品在經歷“破壞、分解、重構”的過程後,展現出多層次的空間。在創作中,他對於毀壞的過程“是否仍為美麗的事物”以及“藝術是什麽”等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辯證。

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b,1949)
擅長利用木頭、鋼與環氧樹脂探索物質的可塑性,令他感興趣的並非只有材質外表的美感,更多的是突破媒材的限制所進行的無盡的探索、驗證與推翻既定認知的過程。他作品所呈現出的色彩的玩味更突出其簡練的風格。

看作品 Works


藝術家 Artist


曹吉岡 Cao Jigang
(China, b. 1955)

曹吉岡 Cao Jigang(China, b. 1955)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曹吉岡的作品融合東西方美學,用混生方式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的「虛空」。知名中國藝術評論家夏可君教授Ph.D 談論曹吉岡作品 :「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仲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古典山水畫的歷史記憶與西方古典的手法觸感,經過新的極簡主義與虛薄化轉換,更為具有東方典雅高貴的氣質與生命洗心的精神。」曾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外展出,榮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由中國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etherland, b. 1953)

Reinoud Oudshoorn 荷蘭當代極簡藝術家,畢業於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AKI),現 居住創作於阿姆斯特丹,執教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Reinoud Oudshoorn 以構築空間的極簡雕塑著稱,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消失點」是每件作品的 開端,盡情延伸空間表述的可能,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砌出空間的存在。展覽經歷遍 及歐美,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佛多爾美術館(Museum Fodor)展出。作品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uem Amsterdam)、荷蘭 AkzoNobel Art Foundation、荷蘭銀行(ABN AMRO)、德國私人美術館(Sammlung Schroth)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Angela Glajcar 安格拉·格拉札
(German, b. 1970)

於紐倫堡美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現居住創作於德國。Glajcar 以紙為創作媒材,顛覆傳統、並透過紙作品本身的質量色系、重新構築光影變化及空間場域氛圍。其作品在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展出,如:科隆聖彼得大教堂、法蘭克福市文化部、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因茨古騰堡博物館等大型場域,展現媒材極大的適應性、及改變空間氛圍的能力。作品永久收藏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德國美因茨藝術與科學中心和奧地利的漢滕施密特家族等。

👉更多詳細資訊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French, b. 1965)

法國國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主修工程科學學位,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修習電腦藝術。現居住及創作於巴黎。出身工程及電腦科學的Pascal Dombis為法國知名數位藝術家,9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演算法作為創作手法,透過撰寫簡單的程式編碼,讓電腦進行重複性運算,操作不同變項而產出不同的視覺影像,透過立體光柵的疊合,作品呈現特殊未來感。Dombis有豐富的國際展覽經歷,包含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藝術家與機器人」展,55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衛星展「Noise」,法國文化部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委託客製現地計畫「Text(e)s~Fil(e)s」,巴黎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義大利阿克里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作品由台灣國巨基金會,布達佩斯美術館、日本大型企業Seiko Epson Corp. Canon Inc.,韓國大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瑞士著名 Videosculpture 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現居住與創作於蘇黎世。曾說「錄像雕塑是四十歲後的搖滾樂」,其獨創結合錄像與雕塑手法,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的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受眾多而廣泛的收藏,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韓國鬥山藝術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中心、韓國私人美術館 KOO HOUSE等等。

Marck 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際上則是以其作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沖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壹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壹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同時也築起多媒體素材,至動力機械和雕塑的手工制作。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辟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再擴張觀者的感官體驗。

👉更多詳細資訊

Dirk Salz 迪爾克·薩爾茲
(German, b. 1962)

Dirk Salz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創作居住於德國魯爾河畔米爾海姆。Salz在創作過程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藉以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的重力,使得他的作品跳脫出傳統極簡主義,持續探索透明度、色彩的影響、與線和空間的關係。受Abstract Expressionisim(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Barnett Newmann、Mark Rothko及Ad Reinhardt影響甚深,他在色彩深度及層次感的掌控也總能與源自於南加州的Light and Space Movement(光與空間運動)連結。Salzk的作品曾在歐洲、美國各城市展出,也獲許多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包含全球領先的油漆和塗料企業Akzo Nobel。

👉更多詳細資訊

Peter Krauskopf 彼得.克勞斯科夫
(German, b. 1966)

Peter Krauskopf 彼得.克勞斯科夫(德,b. 1966) 生於德國萊比錫,就讀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並受萊比錫畫派先驅 Arno Rink阿諾.林克指導完成學業。目前居住及創作於柏林。Krauskopf克勞斯科夫是萊比錫畫派中第一位由寫實走向抽象的藝術家。早期作品在觀念藝術上探討,也嘗試過「條幅畫」 (strip painting),而後不斷嘗試抽象藝術的可能性。西班牙哲學家暨藝術評論者Fernando Castro Flórez費爾南多.卡斯特羅.弗洛雷斯曾形容:「透過他神秘而寧靜的畫作,Peter Krauskopf彼得.克勞斯科夫打開了那扇驚奇之窗。面對棄絕光明的虛無喜悅,他繪製了一個讓我們可以找回最強烈美感的空間。」2015年他獲得國際當代藝術知名項目 Falkenrot Prize,曾受邀於歐洲重要城市柏林、慕尼黑、萊比錫、里斯本等城市舉辦個展,作品被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uremberg)、G2萊比錫藝術館(G2 Kunsthalle Leipzig)、慕尼黑Munich Re風險管理藝術收藏(Munich Re Art Collection Munich)等機構典藏。

👉更多詳細資訊

Sven Drühl 斯芬・杜爾
(German, b. 1968)

PhD in Art Science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藝術博士,於歌德大學及德累斯頓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現居住創作於柏林。他同時也是當代藝術雜誌《KUNSTFORUM International》的客座編輯,與策展人Christoph Tannert共同出版選集《Berlin.Status》。Drühl曾獲德國大眾基金會、柏林Rohkunstbau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紐約Pollock Krasner基金會的重點支持藝術家項目。曾於重要美術館展出,包括波蘭克拉科夫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K) 、卡爾斯魯厄當代藝術媒體中心、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作品獲柏林現代藝術博物館(Berlinische Galerie)、德意志銀行、安聯集團 (Allianz)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Tim Freiwald 提姆・弗萊瓦德
(German, b.1986)

畢業於慕尼黑藝術學院純藝術組。師承藝術家Jerry Zeniuk及Myriam Holme。為Bluerider ART代理極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Tim Freiwald的創作利用「破壞、分解並重新建構」的過程,開創作品的負空間,對於毀壞的過程「是否仍為美麗事物」以及「藝術是什麼」等問題,不斷地進行辯證。從碎片、斷裂線條、脆弱的結構體,強烈的色彩表現其破壞性的美學風格。2011年獲BMW Brilliance Automotive Art Award藝術獎項;2014年成為藝術家Thomas Scheibitz的學生;2018年獲得科隆藝術展Art Cologne的New Positions獎項;2018-19年期間完成了班伯格Villa Concordia的駐村贊助計畫;雖然年輕,但已在歐洲多地,包括慕尼黑歷史悠久的Walter Storms Galerie等,舉辦重要個展,及不萊梅港美術館(Kunsthalle Bremerhaven)展出。

👉更多詳細資訊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 b. 1949)

Willi Siber(德國,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epoxy),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展覽經歷遍及歐美的Siber,不僅在 Art Cologne、Art New York、Art Miami等世界重點藝博數度展出,作品更獲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與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Städtisches Kunstmuseum Singen)、私人美術館Kunstwerk(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Collection)與Museum Ritter(Marli Hoppe-Ritter Collection)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Hans Kotter 漢斯・卡特
(Germany, b. 1966)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就讀紐約藝術學院(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 畢業於慕尼黑媒體設計學院。現創作居住於柏林。 2004年被授予「德國巴伐利亞文化獎」Bavarian Culture Award, E-ON藝術建築領域獎項。 Kotter以燈光雕塑裝置創作為人所知。曾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2014年獲得德國國際Unna燈光藝術中心的國際燈光獎項提名。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家Kai-Uwe Hemken 評論Hans Kotter 漢斯·卡特作品:「Kotter 卡特為觀者提供了作品的維度,是批判性、自我反省、與洞察導向,同時重新呈現了現代主義的基本烏托邦。」Hans Kotter 漢斯·卡特目前持續在各國博物館展出,包括德國里特博物館、英國倫敦Kinetica博物館、德國科隆應用藝術博物館、德國科隆MAKK博物館..等。作品由意大利TARGETTI光之藝術典藏、德國立陶宛博物館、德國聯邦議會等眾多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Thierry Feuz西瑞‧菲茲
(Swiss, b. 1968)

藝術家Thierry Feuz西瑞.菲茲,出⽣於維也納,擁有瑞⼠⽇內瓦藝術與設計⼤學碩⼠ (Haute École d’Art et de Design),⽬前以⽇內瓦為創作據點。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藝術、科學、哲學是相遇的,他關⼼⼈類普世間共有的「存在」(Existence)之意義,並⽤獨有的繪畫技術呈現未曾可⾒之境域。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作品亦獲重要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包含瑞⼠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新加坡藝術基⾦會(Singapore Art Foundation)、瑞⼠銀⾏(UBS)、美國薩克斯第五⼤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以及微風集團、⽟⼭銀⾏等企業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Caro Jost 卡蘿・傑斯特
(German, b. 1965)

慕尼黑大學法律學院及慕尼黑藝術學院畢業,現居住及創作於慕尼黑。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然而將這種鍾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無遺的,就是來自德國慕尼黑的藝術家 Caro Jost,長期追溯以慕尼黑為大本營的抽象表現主義為主題創作。她的創作關於時間、空間及事件,另一成名系列Streetprints,造訪全球超過70個地點,將在街頭採集的痕跡烙印在畫布上。作品曾在紐約MoMA、紐約 Chelsea Art Museum、威尼斯 Guggenheim Collection等機構展出、並獲MoMA Library collection (The archives of MoMA, NY) 、Chelsea Art Museum (NY) 、Museum of the City of Munich等多間國際重要藝術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Jessica Drenk 潔西卡・准珂
(American, b. 1980)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藝術碩士,主修3D藝術創作,透過創作傳遞物質的可塑性,延伸自然與人造物間循環應用的關係。展出經歷遍及全美,包含艾佛哈頓博物館、亞伯科基博物館、圖森美術館等,作品獲耶魯大學美術館、世界百大藏家Sherry Malin與Joel Malin、Nike執行長Mark Parker、富達投資、和麥卡倫酒廠等機構與私人藏家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