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E11

看展覽 Exhibition


展場照片

開展現場照片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在2021年5月入駐上海外灘後,將於11月首度參展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Bluerider ART此次參展以“原力The Force”為主題,呈現馬克(Marck)、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楊・克拉(Jan Kaláb)等藝術家的重量級作品。“原力”取自《星球大戰》,“原力是絕地的力量來源,是所有生物都有的氣場,環繞我們、穿透我們,系銀河於不墜。”Bluerider ART以創新能量傳遞藝術精神氣場,從錄像雕塑激發的情緒共鳴,到紙的場域氛圍、色彩幾何的靈動、算法網路多維度空間,帶來跳脫傳統框架的視覺新體驗。

Bluerider ART創辦人Elsa Wang王薇薇表示:“ART021引領中國藝術市場及亞洲藝術市場未來發展風潮,始終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對本屆藝博會深具信心,期待原力展位帶領觀眾感受藝術感知的能量與氣場。”


馬克(Marck)的「錄像雕塑」
瑞士藝術家馬克(Marck)以獨到的錄像雕塑(Videosculpture)創作方式聞名,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獲得廣泛的收藏。馬克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則以其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沖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壹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壹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辟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擴張了觀者的感官體驗。此次展出的作品木箱(Transport Crates)展現了在壹個受限的空間內翻轉的各種角度,模糊的邊界中移動的曖昧影像,沖擊觀眾的感官。

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的「數字時代圖像」
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使用計算機與算法來生成幾何與印刷符號,創造不可預測的動態視覺圖形。看似隨機的顏色組合其實是透過算法制作的曲線,從不同角度觀看便產生不同效果,輔以立體光柵(Lenticular)的方式呈現,隨著觀眾身體的移動,動態、模糊、隨機的動態視覺,讓讀取這些圖像變得更加復雜。多比斯藉此討論數字時代中,數字演算、以及無法計數的數據信息擴張,對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

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的「紙的重塑」
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以紙為創作媒材,顛覆傳統、並透過紙作品本身的質量色系、重新構築光影變化及空間場域氛圍。做為一位前衛雕塑家,她過去主要以鋼鐵、木質或玻璃纖維等材料進行創作,近年則專注在使用紙材質來創作。格萊札使用特殊紙進行創作,跳脫傳統對紙細膩、柔軟的觀念,筆直銳利的邊緣呈現幾何塊面及延伸性畫面,也讓原有空間創造出新的想象。其作品展出的場域,不只限於美術館等公共空間,也在其他具有特殊意涵的空間,像是教堂與紀念館。她的作品改變觀者在這些特別空間的觀看方式,產生奇妙的視覺體驗,雖是非宗教性的雕塑,卻能從空間中產生嶄新的視角觀點、令雕塑展現特有的多重能量。同時,紙作為材料,吸收了周圍環境的光與色,因溫濕度產生卷曲,擁有一種暫時性的變化。格萊札讓紙自由地飛翔在空間中,綻放它的姿態及溫暖。

楊・克拉(Jan Kaláb)的「圓的進化」
捷克塗鴉藝術家楊・克拉(Jan Kaláb)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藝術之路。他以點出發,發展幾何圓形形變,以及3D塗鴉立體雕塑,從街頭到畫布,塗鴉的概念走入極簡純白的藝廊空間,擦出迷幻的火花。克拉擁有抽象藝術與街頭創作的雙重語匯,創造出充滿能量的抽象作品。在圓的世界,他持續不斷探討畫面的深度、動態、改變、永恒邊界等讓人著迷、讓時間凍結的漸變實驗。

展出藝術家

Marck 馬克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Angela Glajcar 安格拉·格拉札
Jan Kaláb 楊・克拉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ick Veasey 尼克・維西
Hans Kotter 漢斯·卡特
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Tim Freiwald 提姆‧弗莱瓦德
Christiane Grimm 克里斯蒂安·格琳

看作品 Works


藝術家 Artist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瑞士著名 Videosculpture 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現居住與創作於蘇黎世。曾說「錄像雕塑是四十歲後的搖滾樂」,其獨創結合錄像與雕塑手法,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的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受眾多而廣泛的收藏,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韓國鬥山藝術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中心、韓國私人美術館 KOO HOUSE等等。

Marck 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際上則是以其作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沖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壹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壹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同時也築起多媒體素材,至動力機械和雕塑的手工制作。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辟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再擴張觀者的感官體驗。

👉更多詳細資訊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French, b. 1965)

法國國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主修工程科學學位,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修習電腦藝術。現居住及創作於巴黎。出身工程及電腦科學的Pascal Dombis為法國知名數位藝術家,9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演算法作為創作手法,透過撰寫簡單的程式編碼,讓電腦進行重複性運算,操作不同變項而產出不同的視覺影像,透過立體光柵的疊合,作品呈現特殊未來感。Dombis有豐富的國際展覽經歷,包含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藝術家與機器人」展,55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衛星展「Noise」,法國文化部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委託客製現地計畫「Text(e)s~Fil(e)s」,巴黎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義大利阿克里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作品由台灣國巨基金會,布達佩斯美術館、日本大型企業Seiko Epson Corp. Canon Inc.,韓國大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Angela Glajcar 安格拉·格拉札
(German, b. 1970)

於紐倫堡美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現居住創作於德國。Glajcar 以紙為創作媒材,顛覆傳統、並透過紙作品本身的質量色系、重新構築光影變化及空間場域氛圍。其作品在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展出,如:科隆聖彼得大教堂、法蘭克福市文化部、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因茨古騰堡博物館等大型場域,展現媒材極大的適應性、及改變空間氛圍的能力。作品永久收藏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德國美因茨藝術與科學中心和奧地利的漢滕施密特家族等。

👉更多詳細資訊

Jan Kaláb楊‧克拉
(Czech Republic, b.1978)

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的藝術家之路的捷克塗鴉界先驅 Jan Kalab,畢業於布拉格 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他的幾何塗鴉壁畫可見於紐約、 布拉格、倫敦、波哥大等城市。Kalab 以點出發,發展幾何圓形形變,以及 3D 塗鴉立體雕塑,從街頭到畫布,塗鴉的概念走入極簡純白的藝廊空間,擦出迷幻 的火花,他擁有在抽象藝術與街頭創作的雙重語彙,創造出充滿能量的抽象作品。 2010 年代表捷克在上海世界博覽會捷克館展出,於歐美有豐富展出經驗,作品 收藏於法國精品 DIOR 德國旗艦店、及眾多名人及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 b. 1949)

Willi Siber(德國,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epoxy),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展覽經歷遍及歐美的Siber,不僅在 Art Cologne、Art New York、Art Miami等世界重點藝博數度展出,作品更獲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與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Städtisches Kunstmuseum Singen)、私人美術館Kunstwerk(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Collection)與Museum Ritter(Marli Hoppe-Ritter Collection)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etherland, b. 1953)

Reinoud Oudshoorn 荷蘭當代極簡藝術家,畢業於荷蘭阿爾特茲藝術大學(AKI),現 居住創作於阿姆斯特丹,執教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Reinoud Oudshoorn 以構築空間的極簡雕塑著稱,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消失點」是每件作品的 開端,盡情延伸空間表述的可能,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砌出空間的存在。展覽經歷遍 及歐美,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佛多爾美術館(Museum Fodor)展出。作品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uem Amsterdam)、荷蘭 AkzoNobel Art Foundation、荷蘭銀行(ABN AMRO)、德國私人美術館(Sammlung Schroth)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Nick Veasey 尼克・維西
(British, b. 1962)

國際知名X光藝術家 Nick Veasey,藉由獨特X光穿透本質,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探索人事物內在的本質。 Veasey在世界各地擁有豐富展出經歷,作品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曾受邀TED talk演講,2017年於V&A年度特展”Balenciaga: Shaping Fashion”展出受邀拍攝的古董服飾;2018年更於全球最大攝影博物館,瑞典知名攝影美術館Fotografiska舉辦大型回顧展,並獲英國皇室威廉王子王妃及瑞典王儲親臨觀展。作品有豐富館藏紀錄,收藏於英國V&A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時尚設計學院美術館、德國BMW博物館、英國國立科學與媒體博物館、瑞士應用藝術設計博物館…等,並為英國V&A美術館拍攝重要館藏古董服,跨界合作對象包括Louis Vuitton、United Airline、Balenciaga等等。

👉更多詳細資訊

Hans Kotter 漢斯・卡特
(Germany, b. 1966)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就讀紐約藝術學院(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 畢業於慕尼黑媒體設計學院。現創作居住於柏林。 2004年被授予「德國巴伐利亞文化獎」Bavarian Culture Award, E-ON藝術建築領域獎項。 Kotter以燈光雕塑裝置創作為人所知。曾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2014年獲得德國國際Unna燈光藝術中心的國際燈光獎項提名。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家Kai-Uwe Hemken 評論Hans Kotter 漢斯·卡特作品:「Kotter 卡特為觀者提供了作品的維度,是批判性、自我反省、與洞察導向,同時重新呈現了現代主義的基本烏托邦。」Hans Kotter 漢斯·卡特目前持續在各國博物館展出,包括德國里特博物館、英國倫敦Kinetica博物館、德國科隆應用藝術博物館、德國科隆MAKK博物館..等。作品由意大利TARGETTI光之藝術典藏、德國立陶宛博物館、德國聯邦議會等眾多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Thierry Feuz西瑞‧菲茲
(Swiss, b. 1968)

藝術家Thierry Feuz西瑞.菲茲,出⽣於維也納,擁有瑞⼠⽇內瓦藝術與設計⼤學碩⼠ (Haute École d’Art et de Design),⽬前以⽇內瓦為創作據點。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藝術、科學、哲學是相遇的,他關⼼⼈類普世間共有的「存在」(Existence)之意義,並⽤獨有的繪畫技術呈現未曾可⾒之境域。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作品亦獲重要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包含瑞⼠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新加坡藝術基⾦會(Singapore Art Foundation)、瑞⼠銀⾏(UBS)、美國薩克斯第五⼤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以及微風集團、⽟⼭銀⾏等企業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U.S.A, b. 1975)

畢業於紐約知名藝術學校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擁有廣告和藝術理論背景。混合了街頭藝術、普普藝術與挪用的創作手法,他利用諷刺性的商業符號企圖驅動社會議題的討論。知名媒體 BLOUIN ARTINFO 形容他是「用最美麗與刺激的藝術外表、來包裝社會的良知」。從 DOC的別名也可以看出他的藝術信仰: 渴望、獲得、珍惜。活耀於紐約各大藝博會,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紐約Saks 第五大道百貨公司等展出。作品獲紐約文華東方酒店集團、NBA知名球星Dirk Nowitzki及Andrei Kirilenko、知名對沖基金執行長Joseph and Diana Dimenna、邁阿密房地產總裁Gilbert Benhamou及F1 賽車總裁 Bernie Ecclestone等重要機構與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Tim Freiwald 提姆・弗萊瓦德
(German, b.1986)

畢業於慕尼黑藝術學院純藝術組。師承藝術家Jerry Zeniuk及Myriam Holme。為Bluerider ART代理極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Tim Freiwald的創作利用「破壞、分解並重新建構」的過程,開創作品的負空間,對於毀壞的過程「是否仍為美麗事物」以及「藝術是什麼」等問題,不斷地進行辯證。從碎片、斷裂線條、脆弱的結構體,強烈的色彩表現其破壞性的美學風格。2011年獲BMW Brilliance Automotive Art Award藝術獎項;2014年成為藝術家Thomas Scheibitz的學生;2018年獲得科隆藝術展Art Cologne的New Positions獎項;2018-19年期間完成了班伯格Villa Concordia的駐村贊助計畫;雖然年輕,但已在歐洲多地,包括慕尼黑歷史悠久的Walter Storms Galerie等,舉辦重要個展,及不萊梅港美術館(Kunsthalle Bremerhaven)展出。

👉更多詳細資訊

Christiane Grimm 克里斯蒂安.格琳
(German, b. 1957)

畢業於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建築所,Christiane Grimm 的創作由建築觀點出發,結合層次性的幾何與色彩,將偌大空間中光影變化,透過與觀者的互動呈現。現居住創作於德國作品獲德國海德堡市政府、德意志銀行,以及私人美術館 Das Kleine Museum…等永久收藏,並擁有眾多私人藏家。

利用圖形迭合起的不明確性,Grimm 將客觀的構圖移交主觀詮釋,並傳遞幾何擴張而成的漸變美感。過去於金屬、玻璃或紙材上的繪畫,以二維的色彩和結構組織畫面,因油彩的飽和光澤及載體的物理反射特性,曖曖映出空間的深度,鮮活的色彩組合則帶出作品的脈動。近期更將創作層次推向三維的探索,迭合單色或無色的有機玻璃(plexiglass),利落劃分空間的同時也模糊色與色的絕對區隔,作品表面的波狀處理,看似發散了感知的維度,受到環境光影連動,不插電卻為靜態作品添加了動態元素,並建起觀者與作品的鏈接。

👉更多詳細資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