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 Exhibition
展場影片 Exhibition Video
展場照片 Installation View
風之呢喃:Wind Whisper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
由Bluerider ART 藍騎士策展,於台北.仁愛推出「風之呢喃Wind Whisper」- 85後青年藝術家群展,內容涵括Y、Z 世代多位青年藝術家精選之作,展出油畫、水墨、雕塑等媒材,表現青年藝術家多元樣貌。2024年初冬,藝術家們的創意思想,在風中細細呢喃,靜謐有如飄動的雪花,靜靜擺動的樹梢,或城市中風拂過街巷的寧靜,輕柔吹過觀者的心靈,抽象與具象不同的風格表現之間,感受藝術帶來風般的自由與解放。
「風之呢喃」 85後青年藝術群展,不僅象徵創作能量的自由流動與多樣性,也承載了對新世代藝術家文化脈絡與社會關懷的學術探討。從當代藝術研究的視角來看,青年藝術的特質常體現在「去中心化」與「個體性」的表現上,藝術家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美學框架或敘事模式,而是通過跨媒材與多層次的視覺語言,探討身份、自然、記憶與未來的議題。「風」作為象徵性隱喻,關聯著動態與靜態的藝術表現。從哲學角度而言,風的無形性反映了當代青年藝術中對「邊界」的質疑與模糊:傳統與當代、抽象與具象、自然與城市的界線在藝術家手中被重新建構與詮釋。
本次群展作品中,多媒材的應用也反映了新一代藝術家對科技與材料的實驗性,蒙古藝術家青格樂圖的《山藏》運用礦物顏料的原始質地,結合游牧文化的精神內核,實現對自然與城市文明的二元對話;代俊鵬的水墨作品則在純粹的線條與空間中延續東方山水的精神,展現當代人對純淨自然的追求。湯嘉欣的凹版版畫作品受中國傳統水印木刻版畫啟發,將畫面中的每個元素分割成獨立的「版」,聚集為石陣;皮凱以電玩語境切入現實與虛構的探討,艾學峰對自然景觀的多層次解構,孟程霄雕塑作品《波函數與世界樹》結合繪畫與雕塑棋盤與傢俱在虛擬背景烘托下呈現奇幻世界,俞文傑多媒材畫作《把幻想灑進深沉的夢#9》,結合佈料縫紉線金箔及壓克力顏料,實現不同時空穿梭的夢境自由;尉藝岩彩作品以礦物顏料獨有的質感與色澤賦予靜物獨白的生命狀態;魯桔誦《她吃啥呢》一組迷你畫作,在誇張率直的吃相下,探索自我與外在眼光的對比;阿感壓克力畫作《我的天使》大眼指甲油的誇張人物,面對每個人心中無邪的童真;趙壯紙本水墨白線勾勒的眼神及肢體呈現人物心境與環境的關係;丑姑姑絹本水墨以一系列花卉擬人化的意象表現植物俱有的慾望靈性。均體現了青年藝術家如何透過創新視角突破傳統框架,開啟對社會、文化與個人經驗的深層對話。
青年藝術的特點在於對既有框架的挑戰與重新定義,本次「風之呢喃」群展以多樣的藝術形式,重新引導觀眾思考當代藝術如何在多變的時代中保持其反思性與創造力。這種反思正如風的呢喃,柔軟有力,為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股源源不絕的動能。
展出藝術家:
青格樂圖(Chingltu)
代俊鵬(Dai Junpeng)
湯嘉欣(Bay Tang Jiaxin)
皮凱(Pi Kai)
艾學峰(Ai Xuefeng)
魯桔誦(Lu Jusong)
俞文杰(Yu Wenjie)
尉藝(Wei Yi)
孟程霄(Shaw)
阿感(Agan)
趙壯(Zhao Zhuang)
丑姑姑(PEI)
“風之呢喃:Wind Whisper” 冬季群展
展期:2024.10.16 – 12.31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1號10F
周二-六 10am-6pm
info@blueriderart.com
T:+886 2 27522238
看作品 Works
藝術家 Artist
青格樂圖 Chingltu
(China, b.1985)
青格樂圖(中國,b.1985)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上海。他在牧區的成長記憶間接影響著創作,城市與草原、自然與人為、激情與理智⋯⋯成為其畫面中永恒對抗的矛盾力量。疫情後,他將目光聚焦於遊牧民族「三顆石頭」的故事中, 以探討當代生活的本質和真相。他的思考從宗教哲學出發,又落回於我們生存的大地,對城市文明進行觀照與反思。每一幅作品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一個消弭歷史與自然,現實與想像界限的平衡點。作品先後於中國美術館、陜西省博物館、今日美術館與西安美術館等展出。
代俊鵬 Dai Junpen
(China, b.1996)
代俊鵬(中國,b.1996)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廣州,並任教於廣州應用科技學院。他的創作在「當代精神」與「傳統筆墨」間來回探索,試圖以自然樸實的方式體現山水物象的人文精神。如何在人的主觀性與自然的客觀中找到平衡是他創作時所探尋的,如齊白石所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畫作中的留白亦虛亦實,賦予觀者隨著時代、生活及感觸而產生不同的想像空間與共鳴。作品曾獲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優秀獎。
湯嘉欣 Bay Tang Jiaxin
(China, b.1995)
湯嘉欣(中國,b.1995)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長沙。她的創作來源於對物質材料在空間和時間中模糊狀態的關注,並基於版畫實踐的思維影響,紙材質逐漸成為承載她創作語言的核心,長時間和敏感性的間接創作方式與重覆性行為,使得細節微妙隱藏於作品中,易被忽視卻真實記錄著時間的存在。作品《他山之石》曾被江西省美術館收藏。
皮凱 Pi Kai
(China, b.1995)
皮凱(中國,b.1995)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西安。他從遊戲螢幕中擷取畫面靈感,遊戲中的背景、人物與植物在他筆下構成了全新的世界,而畫中線條的構圖則分割了現實與遊戲的虛擬世界,人物在這兩者間遊離,時而躲入虛擬中體驗現實社會不曾感受的美好,試圖抽離的狀態也體現了現今環境下,人們將精神寄託於現實與虛構間轉換的隱密關係。皮凱於2017年加入視覺藝術廠牌TPH,作品曾展於西安美術館與上海蘇寧藝術館等。
艾學峰 Ai Xuefeng
(China, b.1986)
艾學峰(中國,b.1986)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長春,並為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目前博士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美術與書法專業。他的創作常以自然風貌與密林景物為主,結合幼年記憶里的意識,延展出的畫面景觀或具象、或抽象、或綜合材料與裝置。仰角的視覺構圖,樹木花草洄旋向無限穹蒼生長,觀畫如仰望尊敬那些任人砍乏踐踏的資源,在他交叉、旋轉、輻射的筆觸與明艷的色彩下,重新被尊崇注目。作品曾於重慶當代美術館、斯德哥爾摩中國文化中心、喜瑪拉雅美術館與寶龍美術館等展出。
魯桔誦 Lu Jusong
(China, b.1990)
魯桔誦(中國,b.1990)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北京。她的創作主要是對日常生活中情緒的表達。畫畫是她與世界的對話方式,也是理解自己的過程,畫面中常有線的痕跡,是她潛意識裡期望掙脫的束縛,並以明艷又和諧的色彩,希望通過繪畫照亮曾經灰暗人生的一種表達。對她而言藝術不僅是創造的過程,更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作品曾先後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大連城市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等展出。
俞文杰 Yu Wenjie
(China, b.1997)
俞文杰(中國,b.1997)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上海。創作源於肉身與心靈在探索與體驗世界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在感觸,並催生了錯覺、回憶、聯想、幻想和感受,這些元素不斷打破和重組演化出了視覺碎片,細膩又敏感,宏大又微小的並存於他的作品中。創作中材料的破壞和再塑,體現了「脆弱而堅定」的童真和浪漫。作品曾於倫敦、巴塞隆納與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展出。
尉藝 Wei Yi
(China, b.1994)
尉藝(中國,b.1994)畢業於四川大學美術學碩士,現工作與生活於成都。她以岩彩進行創作,試圖在天然材料的自然屬性與人為痕跡間探尋結點。自然界的「樹」常是她創作的主軸,其生命力、曲折與神秘感與岩彩的礦石材料、有色砂岩與有色土材在她的潛意識裡發生碰撞,創造了許多無意識的畫面效果,這也是她作品里所追尋的自然狀態。作品曾被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與北京樹美術館收藏。
孟程霄 Shaw
(China, b.1987)
孟程霄(中國,b.1987)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綜合材料繪畫專業,現工作與生活於西安。他的創作結合機械、繪畫與裝置,作品如同一個個劇場舞台,動態的光影與幽暗的用色,戲劇性的體現畫中人、物與背景間的故事張力,二維畫與三維的雕塑在想像的空間中來回變幻,視化時間與空間的維度。作品曾於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
阿感 Agan
(China, b.1988)
阿感(中國,b.1988)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工作與生活於上海。她的創作圍繞著擁有雙瞳的怪誕小孩在對沖感的迷幻色彩世界里展開。畫中小孩帶著童趣的雙瞳觀察世界,絢麗色彩如衝突的情緒特質,成為她創作的鮮明風格。作品表面的可愛、童稚又帶點怪誕的神經質,是她對自我的挖掘與對質,試圖推翻撲面而來的虛無,在平凡的生活中傳遞希望與想像力給予不願成為無趣的人們與自己。作品曾於倫敦摩爾美術館、北京時代美術館與上海寶龍美術館等展出。
趙壯 Zhao Zhuang
(China, b.1989)
趙壯(中國,b.1989)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現工作與生活於南京。他以周圍人物型態為發想,圍繞著時下社會的議題與生活的變遷進行創作,探討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時代與人的關係。畫中人物帶有審判性的眼神,凝視著周遭的一切,像是冷眼旁觀的第三者,又像放棄掙扎的參與者,遊離於群體與個體間,反應了當下社會中,人試圖擺脫集體意識的枷鎖,卻又不自覺想參與其中,精神上的困頓在他筆下藉由那一雙雙孤立的眼神得以釋放。作品曾於江蘇省美術館與大得美術館展出。
丑姑姑 PEI
(China, b.1992)
醜姑姑(中國,b.1992)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主修國畫,現生活與創作於上海。她的創作圍繞著「道法」延展,清靜經里提到的「遣其欲而心自靜」促使她思考生命與欲望間的關係,並以植物或昆蟲與人體的部位相結合,探討萬物同根的生命體,如陰陽的體現、互相的存在性,人身上的欲望尋著本質、嚮往與執念自然生長,像光合作用的滋養般,只為在動蕩的社會中尋求平衡。作品曾參展於上海美院、劉海粟美術館、民生美術館與中華藝術宮。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y, b. 1949)
威利・希伯 Willi Siber(德國, b.1949)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 Universität Stuttgart )主修藝術史,現生活與創作於德國上施瓦本(Upper Swabia)。 以抽象裝置創作聞名,希伯表示:「我的作品始終是自由且獨立的物體,不需要敘事性地去做解釋。」承襲了德國南部上施瓦本地區巴洛克藝術與文化風貌,以及一望無際大自然風景環抱下,希伯將巴洛克華麗的色彩與律動,以及對大自然全心感動,轉化濃縮為其抽像作品,不斷以物質的可塑性,著重於形狀、色彩、質地的探索,翻轉觀者的 視覺認知。2023年榮獲德國最具價值以及文化的最高榮譽獎「Oberschwäbischer Kunstpreis」。 2019年於德國布格里登博物館(Villa Rot)舉辦40年創作回顧展,作品獲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Städtisches Kunstmuseum Singenches Kunstmuseum Singenches Kunstmuseum Singenches Kunstmuseum Singen )、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私人美術館Kunstwerk 與Museum Ritter…等永久收藏。
曹吉岡 Cao Jigang
(China, b.1955)
曹吉岡 Cao Jigang(中國, b. 1955)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現居住創作於北京。曹吉岡的創作融合東西方美學、文人思想,早期以油畫描繪長城廢墟,歷經不同時期鑽研,後選擇歐洲古老坦培拉技法,畫出巨幅《廣陵散》、《荒寒》系列,作品獨有的半透明光感、瓷釉般溫潤的玉質感,以「有為」的層層塗抹,表達「虛空」意境,近期「去山水化」、「極簡」風格,更打開天人哲思的想象空間。曾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展出,作品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兩岸三地資深藏家永久收藏。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馬克Marck(瑞士,b. 1964),瑞士當代藝術家以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聞名,現生活和工作於蘇黎士。馬克Marck是一名非典型的藝術家,年輕時才華洋溢進入知名藝術學府,卻因無法忍受制式教育而半途輟學,之後從事汽車拆解、機械電工、搖滾歌手、設計科技裝置等。馬克Marck異類豐富的人生體驗,走出學院派藝術家的想像,自行創造的錄像雕塑表現型式,以框架、女性、觀看、互動,拋出社會議題深入人心。由Bluerider ART介紹至亞洲,2019年獲義大利Academia Culturale Internazionale Cartagine頒發International Culture Award獎項。作品於國際重要展覽展出,拉珀斯維爾藝術中心、聖彼德堡當代美術館等,並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伊斯坦布爾藝術中心、卡爾斯魯厄多藝術與媒體中心等重要國際機構及全球眾多私人收藏。
Dirk Salz 迪爾克・薩爾茲
(Germany, b. 1962)
Dirk Salz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創作居住於德國魯爾河畔米爾海姆。Salz在創作過程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藉以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的重力,使得他的作品跳脫出傳統極簡主義,持續探索透明度、色彩的影響、與線和空間的關係。受Abstract Expressionisim(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Barnett Newmann、Mark Rothko及Ad Reinhardt影響甚深,他在色彩深度及層次感的掌控也總能與源自於南加州的Light and Space Movement(光與空間運動)連結。Salzk的作品曾在歐洲、美國各城市展出,也獲許多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包含全球領先的油漆和塗料企業Akzo Nobel。
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
(Swiss, b. 1968)
西瑞.菲茲Thierry Feuz (瑞士, b. 1968),出⽣於維也納,擁有瑞⼠⽇內瓦藝術與設計⼤學碩⼠ (Haute École d’Art et de Design),⽬前以⽇內瓦為創作據點。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藝術、科學、哲學是相遇的,他關⼼⼈類普世間共有的「存在」(Existence)之意義,並⽤獨有的繪畫技術呈現未曾可⾒之境域。西瑞.菲茲Thierry Feuz作品亦獲重要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包含瑞⼠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新加坡藝術基⾦會(Singapore Art Foundation)、瑞⼠銀⾏(UBS)、美國薩克斯第五⼤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以及微風集團、⽟⼭銀⾏等企業收藏。
Christiane Grimm 克里斯蒂安.格琳
(Germany, b. 1957)
畢業於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建築所。她的創作被稱為「不插電的動態光影」。多年來她持續實驗研究光線、色彩、空間,與特殊玻璃、壓克力等材質的特性結合,有系統地、精確地、處理分層感知色彩,讓物理光線影響著圖像的具體性,作品隨著光線變化、觀看位置不同,顯示立體漸層以光作畫。作品於德國 Museum Ritter、Wilhelm Hack Museum 展出並獲頒 The public’s choice award 獎項。獲德國海德堡市政府、德意志銀行,以及眾多私人美術館Das Kleine Museum、 Kunsthalle Würth、私人機構PwC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等永久收藏。
Janna Watson 珍娜.華生
(Canada, b. 1983)
目前創作及居住於加拿大多倫多。擁有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繪畫榮譽學位。Watson以抽象繪畫作為逃避及回歸現實的方式,當她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非物質化為筆觸,她的繪畫也以鮮明的構圖與色彩喚起觀者的情感。受到古典構圖及現代主義幾何的影響,她的作品優雅卻充滿力量,以離散卻又無法分割的色塊組合成束的色彩。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多倫多藝術博覽會、邁阿密 CONTEXT 藝術博覽會和西雅圖藝術博覽會等,作品由麗思卡爾頓(the Ritz-Carlton)飯店、薩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紐約HBC全球藝術收藏(HBC Global Art Collection)、加拿大高級摩天公寓Aura、Soho Metropolitan飯店及金融機構美國TD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等機構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