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廳
【台北·仁愛】 如捕風 Wind Catcher – Lin Dingyi 林定義 首個展
4.18 – 6.13 , 2020

看展覽


開幕式影片

開幕式照片

展場照片

展場影片

Bluerider ART 延續推出一系列當代雕塑家,包括斯洛伐克Stefan Papco、德國Willi Siber、荷蘭Reinoud Oudshoorn、德國Angela Glacjar,各自以金屬、土、木、鋼、鐵、紙等多樣媒材,表達其獨特社會學、空間環境,以至形而上精神等創作理念,將再於2020年4月於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推出新代理藝術家 林定義 Lin, Dingyi 首個展 ‘如捕風 Wind Catcher’ ,展出藝術家生平多件不銹鋼雕塑系列作品。

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雕塑皆擁有悠久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社會環境影響下,雕塑開始呈現豐富的形式表現與精神層面的探討,從過去傳統既有的媒材與主題,逐步走向觀念藝術、裝置進展到公共藝術這塊領域,從威權時代的雕塑,轉變進入當代討論公共性、社會性、民族性、及探討文化內涵的雕塑概念。而在全球化時代,有雕塑藝術家專注於身體造型的轉換與再現,有的則於自然中取之造形。因為雕刻、製模及仿造等技術的不斷演進,立體主義、動力藝術所帶來技術轉變,使得雕塑的語言不斷變形,民族誌藝術的影響則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表達方式。

相對於西方雕塑的抽象主義概念的崛起,過去的中國雕塑以具象為主體,本身缺少西方的脈絡,而是逐漸地在政治環境下產生變化。自 1980 年代開始,中國社會處於極大轉變中,在西方藝術流派的碰撞下,許多藝術家側重藝術的思考和對文化觀念的表達,更強調雕塑與現實社會的關聯。因經濟改革開放及資訊交流,雕塑的創作概念與形式不斷被解構、重新構成,當代中國藝術家直接指向精神性的思考,突破、試圖揭露當代社會現實的狀況與探討心靈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也以自己的力量去反映社會政治下的壓力。中國當代雕塑走向了多元化的趨勢,如當代藝術家隋建國的雕塑,是重新尋找中國的特色定位及對快速發展時代的反省,反映了整個中國的現實與社會變遷,運用著思辨的語言,拋棄了傳統具象雕塑的形,回歸到人及現實生活中。臺灣的雕塑則是在學院體系中傳承為主,試圖在雕塑中探索文化的主體性,如 1970-80 年代藝術家楊英風將東方文化虛實空間的概念,融入西方雕塑概念中,以不鏽鋼為媒材創作,展現「雕塑應為環境所生」的理念,其門下之藝術家朱銘,則結合傳統木雕及現代雕塑精神,將抽象形式與太極招式融合創作出經典的《太極系列》,而作品《人間系列》則探究個體與群體內心的問題。

臺灣的雕塑則是在學院體系中傳承為主,試圖在雕塑中探索文化的主體性,楊英風將東方文化虛實空間的概念,融入西方雕塑概念中,以不鏽鋼為媒材創作,展現「雕塑應為環境所生」的理念

朱銘則結合傳統木雕及現代雕塑精神,將抽象形式與太極招式融合創作出經典的《太極系列》,《人間系列》則探究個體與群體內心的問題

本次在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的個展‘如捕風 Wind Catcher’將展出藝術家林定義系列作品「如捉影、如捕風」中簡潔優雅,俐落線條,大小不一的數十件雕塑,有機與無機線條刻畫出日、月、風、火、影、土地的形貌,自由又顯得安靜, 飛揚又內斂。風,流動之意,在古代詩人中亦經常被引用:「我欲乘風歸去」-蘇軾《水調歌頭》,「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林定義則以自己獨特的語言詮釋「如捕風」,曾說:「我的藝術,是想把生命的真誠與愛留給世人。」,一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表達生與死是不斷地循環反覆,不必特別為「生」而喜樂、亦不需為了「死」而感到悲傷,這樣豁達超然的觀念,也是萬物主宰的定律。歷經生死的林定義,在作品中試圖訴說:藝術,是創作者本身必須持續與自己對話與質問的過程,經歷世事變遷,最重要的,是要為了自己的生命負責,此生此刻都要真實地面對自己

媒體報導

看藝術家故事


藝術家創作影片

林定義 DingYi Lin
(Chinese, b.1971)

台灣出生,畢業於浙江中國美學院雕塑系,現居住及創作於廈門,亦為廈門仧美術館館長。透過不銹鋼雕塑創作,探求生命靈魂本身純真的樣貌,作品純粹且寧靜,期待與萬物星塵產生對話亙古留存。曾獲台灣第十屆國際版畫雙年獎、多屆台灣美展獲獎、國家文藝金像獎等。大型作品獲廈門洲際酒店及私人蒐藏。

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創作者,林定義同時擁有多重的身分,美術館館長,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跨越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豐富經歷,2009年建築設計作品白石美術館.名宿,也因品牌廣告取景而為人所識,2019 年於廈門仧美術館個展’與神對話‘受到矚目。多元形式的創作,從平面、立體裝置、空間到建築設計,都可以見到林定義在過去的創作歲月,擁有著平穩內斂的個性,與對生命的熱情,曾歷經病痛生死交關,造就了他感性的創作理念與內涵,在勞苦憂煩的生命中,領悟世界的高深莫測與無常。

廈門洲際酒店收藏大型12×6米公共裝置「王者歸來」,歷經四個月,近200片35公分大小的不鏽鋼片現地打造

林定義2019年仧美術館個展,展出近年不同系列雕塑作品

林定義的創作理念,認為雕塑不在強化東方或西方的符號,在這個星球只存在一種真理的符號,他是住在洞穴中的人類,用原始的方式去雕鑿岩石與土地,開創一個自己的世紀。如同許多藝術家普遍會提問「藝術的本質是什麼?」的思索,人類在遠古時期就可以用自己的手創造出藝術,從模擬自然之形開始,自然無所不在對藝術產生影響力,人類需要溝通而產生的語言及符碼,讓自然形體化為符號及抽象的表現,林定義的雕塑純粹且寧靜,並期待與萬物星塵產生對話,可以亙古地留存。曾説: 我想傳遞的就是那不張不揚,靜靜地釋放著,最樸實的震撼力,直指內心的優雅與安定。因為隨著時光流逝,這一切,顯得渺小、謙卑、毫無侵略性。

藝術家特別推崇東方文化中無上境界的美學,將意境、韻味、空靈、含蓄,以純粹、直覺的方式表達

在材質上,林定義使用不鏽鋼搭配紅銅作為雕塑的主體,親手鍛造的金屬造型可以完全讓他自身沉浸在創作的過程中,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都是一場無法重來、獨一無二的體驗,而光滑的不鏽鋼亮面,照映著觀眾的身影及周遭環境,產生一種特別的視覺體驗。藝術家擁有一顆纖細敏感的心,細微地感受天地萬物的變化與自然生態,他的作品,在探求存在於紛紛擾擾的世間中,生命靈魂本身純真的樣貌。林定義認為他的作品是與他的生命相連在一塊,由身體長出來的事物。他喜歡用純粹的形體去表現他的感知,取材於天地的樣貌,如實地捕捉天地的各種形體與對人類生命的探索。以萬物之形的理念,建構出充滿哲理的生命觀,顯示了雕塑成為與環境精神層面對話的媒介。自始開始,雕塑都是與「生命」有關,與「自然」有關,無論在外環境如何變化,東西方的雕塑語言,始終不變的是關於「人」,林定義持續地利用雕塑傳遞他認為藝術可以貼近生命與自然環境對話的語言。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讓人們感受到個別平凡的生命,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不鏽鋼搭配紅銅作為雕塑的主體,從開始到完成的過程都是一場無法重來、獨一無二的體驗。

純粹的形體,取材於天地的樣貌,如實地捕捉天地的各種形體與對人類生命的探索。以萬物之形的理念,建構出充滿哲理的生命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