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易雅居 X Bluerider ART 家的藝術大型特展

看展覽 Exhibition


預告片 Trailer

展場照片

開幕影片


「藏・家」
易雅居 X Bluerider ART
家的藝術大型特展
Bluerider ART 策展理念

2023年5月,Bluerider ART 再度跨越畫廊白牆,攜手易雅居生活美學空間,策劃一場專屬於家的藝術特展「藏・家」,集結30位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近90件作品,14個主題式空間,呈現「前衛當代藝術」結合「生活美學空間」,如何激盪出藝術生活的創新語言,打造真善美──家的藝術美學空間。

取自「收藏家」與「收藏一個家」的雙關意涵,在精緻家居設計中,當代藝術的各種形式,繪畫、雕塑、複合媒材、數位創作,與家具、燈光、家飾融合,走出收藏者的美學品味個性,在空間感知與精神理念間,創造一場專屬於家的藝術饗宴。「藏・家」易雅居 X Bluerider ART 家的藝術大型特展,深入探索當代藝術與家的密切關係,集結30位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近90件作品,在易雅居數百坪的雙層空間,創造出14個主題式空間:

「前衛樂居」
「流動色彩」
「抽象無限」
「時空宇宙」
「自然詩意」
「虛實光影」
「空間故事」
「視覺節奏」
「X Lounge」
「人文個性」
「新古典浪漫」
「當代禪意」
「幽靜質樸」
「冷境淨土」

一走進家的美術館,感受藝術賦予空間的獨特風格,也為家庭空間營造敘事感,激發靈感與想像。藝術的居家美學充份反映在家人品味和個性,透過獨特的創作語彙,聯繫家人之間更為親密的內在情感與共感體驗。

此次展出,將展示當代藝術的多重樣貌,涵蓋瑞士藝術家馬克(Marck)大型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作品,穿越虛實、建構超現實感;捷克藝術家楊・克拉(Jan Kaláb)將奔放的圖騰符號,轉化到濃縮在幾何形變畫布上;德國雕塑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在材質可塑性上的探索與實驗,突破因物質固化的視覺印象;中國藝術家曹吉岡以西方古老坦培拉繪畫技法,表現中國山水中文人精神的東西融合;跨足藝術與科技的法國數位藝術家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以電腦演算法創造動態的視覺色彩……等精彩作品,無論是資深「收藏家」與享受生活美感「收藏一個家」,「藏・家」家的藝術特展都將引領藝術生活之風潮。

「藏・家」易雅居 X Bluerider ART 家的藝術大型特展
展出藝術家

威利・希伯(Willi Siber)
雷諾・奧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
里埃拉・伊・阿拉貢(Riera i Aragó)
曹吉岡(Cao Jigang)
卡蘿・普魯莎(Carol Prusa)
克里斯蒂安・格琳(Christiane Grimm)
特奧.聖荷西(Teo San José)
林伯瑞(Lin Pojui)
尼克・維西(Nick Veasey)
德爾克・薩爾茲(Dirk Salz)
馬克(Marck)
帕斯卡爾・多比斯(Pascal Dombis)
彼得・克勞斯科夫(Peter Krauskopf)
漢斯・卡特(Hans Kotter)
斯芬.杜爾(Sven Drühl)
西瑞・菲茲(Thierry Feuz)
弗朗索瓦・邦內爾(François Bonnel)
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
貝納特・奧拉貝里亞(Beñat Olaberria)
林定義(Lin Dingyi)
桑德拉・亞克曼(Sandra Ackermann)
沃夫岡・福拉德(Wolfgang Flad)
強納森・保羅(Desire Obtain Cherish)
楊・克拉(Jan Kaláb)
費歐娜・艾克曼(Fiona Ackerman)
凌・波兒(Rine Boyer)
珍娜・華生(Janna Watson)
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Ramiro Smith Estrada)
迪倫・馬汀尼茲(Dylan Martinez)
阿德里安・沃爾德(Adrian Wald)

「藏・家」易雅居 X Bluerider ART 家的藝術大型特展
展期時間:2023. 5. 12(五)- 2023. 8. 12(六)
展覽地點:易雅居當代空間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52巷22號)
展出作品資訊:www.blueriderart.com

媒體報導Press

關於Bluerider ART

Art, the ultimate tranquility within
藝術是心靈最後一塊淨土

2013年由 Elsa Wang 王薇薇女士創立,以百年前衛藝術家 Wassily Kandinsky康丁斯基Der Blaue Reiter (The Blue Rider 藍騎士) 命名,延續以不同風格形式,共同表現心靈為上的主張,長期代理推廣前衛獨特國際當代藝術家,呈現藝術科學結合的傾向。目前設有台北市大安區[台北.敦仁]館、[台北.仁愛]館、[上海.外灘]館,以及籌設中的[倫敦.梅費爾]館。秉持「藝術豐富美好生活」信念,以優質策展提供專業收藏服務。

Blue:心靈,Rider:騎士,我們相信,藝術是豐富心靈、反映當下時代最真實的聲音!‘捍衛心靈的騎士’ 是 Bluerider ART 自始堅持不變的信念。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Jan Kaláb 楊‧克拉
(Czech Republic, b.1978)

畢業於捷克布拉格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現居住創作於布拉格。捷克塗鴉先驅的楊・克拉Jan Kaláb 30年創作,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藝術家之路,從街頭塗鴉走入純白空間,以點出發,發展出圓的形變及3D立體雕塑,將戶外狂放濃縮在幾何形變畫布上。2023 「藍色地平線上 Blue Horizon」個展,再次突破轉為純粹沈靜。做為楊・克拉Jan Kaláb亞洲首間發掘代理畫廊,Bluerider ART於2018年舉辦其「圓的進化 Concentration」亞洲首個展,並陸續推廣至其它城市,熱度擴大受到廣大亞、歐藏家收藏。曾代表捷克在上海世界博覽會捷克館展出,作品收藏於捷克和斯洛伐克國家博物館、巴西國家藝術博物館、中國德基美術館、韓國烏山美術館,更獲DIOR、Tiffany等國際精品及眾多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Willi Siber 威利・希伯
(German, b. 1949)

Willi Siber(德國,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著稱,擅以木質材料、鋼與環氧樹脂(epoxy),探索物質可塑性之美學,而色彩的覆蓋更玩味其簡練風格的表現。展覽經歷遍及歐美的Siber,不僅在 Art Cologne、Art New York、Art Miami等世界重點藝博數度展出,作品更獲德國聯邦議院(Deutscher Bundestag)、德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Staatsgalerie Stuttgart)與德國辛根市立美術館(Städtisches Kunstmuseum Singen)、私人美術館Kunstwerk(Alison and Peter W. Klein Collection)與Museum Ritter(Marli Hoppe-Ritter Collection)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瑞士著名 Videosculpture 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現居住與創作於蘇黎世。曾說「錄像雕塑是四十歲後的搖滾樂」,其獨創結合錄像與雕塑手法,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的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受眾多而廣泛的收藏,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韓國鬥山藝術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中心、韓國私人美術館 KOO HOUSE等等。

Marck 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際上則是以其作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沖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壹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壹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同時也築起多媒體素材,至動力機械和雕塑的手工制作。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辟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再擴張觀者的感官體驗。

👉更多詳細資訊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U.S.A, b. 1975)

畢業於紐約知名藝術學校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擁有廣告和藝術理論背景。混合了街頭藝術、普普藝術與挪用的創作手法,他利用諷刺性的商業符號企圖驅動社會議題的討論。知名媒體 BLOUIN ARTINFO 形容他是「用最美麗與刺激的藝術外表、來包裝社會的良知」。從 DOC的別名也可以看出他的藝術信仰: 渴望、獲得、珍惜。活耀於紐約各大藝博會,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紐約Saks 第五大道百貨公司等展出。作品獲紐約文華東方酒店集團、NBA知名球星Dirk Nowitzki及Andrei Kirilenko、知名對沖基金執行長Joseph and Diana Dimenna、邁阿密房地產總裁Gilbert Benhamou及F1 賽車總裁 Bernie Ecclestone等重要機構與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Christiane Grimm 克里斯蒂安.格琳
(Germany, b. 1957
)

畢業於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建築所,Christiane Grimm 的創作由建築觀點出發,結合層次性的幾何與色彩,將偌大空間中光影變化,透過與觀者的互動呈現。現居住創作於德國作品獲德國海德堡市政府、德意志銀行,以及私人美術館 Das Kleine Museum…等永久收藏,並擁有眾多私人藏家。

利用圖形迭合起的不明確性,Grimm 將客觀的構圖移交主觀詮釋,並傳遞幾何擴張而成的漸變美感。過去於金屬、玻璃或紙材上的繪畫,以二維的色彩和結構組織畫面,因油彩的飽和光澤及載體的物理反射特性,曖曖映出空間的深度,鮮活的色彩組合則帶出作品的脈動。近期更將創作層次推向三維的探索,迭合單色或無色的有機玻璃(plexiglass),利落劃分空間的同時也模糊色與色的絕對區隔,作品表面的波狀處理,看似發散了感知的維度,受到環境光影連動,不插電卻為靜態作品添加了動態元素,並建起觀者與作品的鏈接。

👉更多詳細資訊

Peter Krauskopf 彼得・克勞斯科夫
(Germany, b. 1966)

生於德國萊比錫,就讀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並受萊比錫畫派先驅 Arno Rink阿諾.林克指導完成學業。目前居住及創作於柏林。Krauskopf是萊比錫畫派中第一位由寫實走向抽象的藝術家。早期作品在觀念藝術上探討,也嘗試過「條幅畫」 (strip painting),而後不斷嘗試抽象藝術的可能性。西班牙哲學家暨藝術評論者Fernando Castro Flórez費爾南多.卡斯特羅.弗洛雷斯曾形容:「透過他神秘而寧靜的畫作,Peter Krauskopf打開了那扇驚奇之窗。面對棄絕光明的虛無喜悅,他繪製了一個讓我們可以找回最強烈美感的空間。」2015年他獲得國際當代藝術知名項目 Falkenrot Prize,曾受邀於歐洲重要城市柏林、慕尼黑、萊比錫、里斯本等城市舉辦個展,作品被紐倫堡日耳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uremberg)、G2萊比錫藝術館(G2 Kunsthalle Leipzig)、慕尼黑Munich Re風險管理藝術收藏(Munich Re Art Collection Munich)等機構典藏。

👉更多詳細資訊

Angela Glajcar 安格拉.格拉札
(Germany, b.1970)

於紐倫堡美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現居住創作於德國。Glajcar 以紙為創作媒材,顛覆傳統、並透過紙作品本身的質量色系、重新構築光影變化及空間場域氛圍。其作品在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展出,如:科隆聖彼得大教堂、法蘭克福市文化部、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因茨古騰堡博物館等大型場域,展現媒材極大的適應性、及改變空間氛圍的能力。作品永久收藏於美國傑克遜維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德國美因茨藝術與科學中心和奧地利的漢滕施密特家族等。

👉更多詳細資訊

Carol Prusa 卡蘿・普魯莎
(U.S.A, b. 1956)

德雷克大學(Drake University)藝術碩士,主修繪畫。現居住、創作、教授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以 Silverpoint 銀針筆創作大型裝置著稱。經由銀針筆的精密與洗煉灰階獨樹一格的創作方式,探討宇宙生命的起源。作品曾受邀參與備受國際尊崇的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邀請展,創作並收錄於多本銀針筆歷史書冊,歐美展出經歷豐富。獲全美十數間美術館永久收藏,包括紐約美術與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邁阿密佩雷斯美術館(Perez Museum of Art)、斯賓塞美術館、與科勒藝術中心…等等,Carol Prusa 於2017年獲得了SECAC藝術成就獎,並在2019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博卡拉頓藝術博物館(Boca Raton Museum of Art)舉辦大型個展。

👉更多詳細資訊

Dylan Martinez 迪倫・馬汀尼茲
(U.S.A, b.1962)

美國波爾州立大學藝術碩士,主修玻璃創作。以玻璃探索媒材和視覺互動,透過光、空間與形體的變化衝擊觀者的視覺經驗。榮獲多項國際競賽獎項、米蘭國際藝術玻璃與設計競賽創新獎、匹茲堡玻璃中心首獎等。Martinez 以玻璃為主要創作媒介,在加熱塑形與冷卻凝固之間,吹化出生動的姿態。主張作品是實驗的載體,而非追求技術表現的裝飾,運用玻璃折射及任意彎折的特性,探討不同的視覺體驗。本次展出的 Waterbags 系列作品,透過對玻璃特質的精準掌握,細緻地呈現移晃中水袋的形貌,袋緣粒粒水珠彷彿即將滑落,為其經典的代表作之一。

👉更多詳細資訊

林定義 Lin Dingyi
(China, b.1971 – b.2021)

台灣出生,畢業於浙江中國美學院雕塑系,現居住及創作於廈門,亦為廈門仧美術館館長。透過不銹鋼雕塑創作,探求生命靈魂本身純真的樣貌,作品純粹且寧靜,期待與萬物星塵產生對話亙古留存。曾獲台灣第十屆國際版畫雙年獎、多屆台灣美展獲獎、國家文藝金像獎等。大型作品獲廈門洲際酒店及私人蒐藏。

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創作者,林定義同時擁有多重的身分,美術館館長,建築設計師、室內設計師,跨越純藝術與應用藝術的豐富經歷,2009年建築設計作品白石美術館.名宿,也因品牌廣告取景而為人所識,2019 年於廈門仧美術館個展’與神對話‘受到矚目。多元形式的創作,從平面、立體裝置、空間到建築設計,都可以見到林定義在過去的創作歲月,擁有著平穩內斂的個性,與對生命的熱情,曾歷經病痛生死交關,造就了他感性的創作理念與內涵,在勞苦憂煩的生命中,領悟世界的高深莫測與無常。

👉更多詳細資訊

林伯瑞   Pojui Lin
(Taiwanese, b. 1961

林伯瑞(台灣,b.1961)以當代雕塑為主要創作形式,曾赴法深造七年,現為清華大學兼任講師。林伯瑞喜用重複延伸的元素,媒材多元,早期創作自鋁、銅、石膏開始,以人體曲線為特色,近年來則以廢鐵、生鐵、不鏽鋼為素材,探索具象以外的形體表現。曾受邀於巴黎華僑文教中心、台北國父紀念館、台北朱銘美術館展出,作品獲眾多私人及公共收藏。

因兒時家中鐵工廠的記憶,林伯瑞非常善於掌握鐵的材質特性,林伯瑞曾說「堅硬的鐵塊一片片經由烈火高溫燒熔焊接;沒有多餘的鍛敲獨讓氧氣與火燄共舞,進化出無法預知的模樣。」創作時捨棄人為預設,以本能的肢體動作,感受媒材經過鍛與熔、冷與熱的反覆過程,進入純粹、空的狀態,呼應其讓材料自己說話的創作觀。

👉更多詳細資訊

曹吉岡 Cao Jigang
(China, b.1955)

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曹吉岡的作品融合東西方美學,用混生方式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的「虛空」。知名中國藝術評論家夏可君教授Ph.D 談論曹吉岡作品 :「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仲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古典山水畫的歷史記憶與西方古典的手法觸感,經過新的極簡主義與虛薄化轉換,更為具有東方典雅高貴的氣質與生命洗心的精神。」曾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外展出,榮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由中國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Janna Watson 珍娜.華生
(Canada, b. 1983)

目前創作及居住於加拿大多倫多。擁有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繪畫榮譽學位。Watson以抽象繪畫作為逃避及回歸現實的方式,當她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非物質化為筆觸,她的繪畫也以鮮明的構圖與色彩喚起觀者的情感。受到古典構圖及現代主義幾何的影響,她的作品優雅卻充滿力量,以離散卻又無法分割的色塊組合成束的色彩。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多倫多藝術博覽會、邁阿密 CONTEXT 藝術博覽會和西雅圖藝術博覽會等,作品由麗思卡爾頓(the Ritz-Carlton)飯店、薩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紐約HBC全球藝術收藏(HBC Global Art Collection)、加拿大高級摩天公寓Aura、Soho Metropolitan飯店及金融機構美國TD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等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Dirk Salz 迪爾克薩爾茲
(Germany, b. 1962)

Dirk Salz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創作居住於德國魯爾河畔米爾海姆。Salz在創作過程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藉以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的重力,使得他的作品跳脫出傳統極簡主義,持續探索透明度、色彩的影響、與線和空間的關係。受Abstract Expressionisim(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Barnett Newmann、Mark Rothko及Ad Reinhardt影響甚深,他在色彩深度及層次感的掌控也總能與源自於南加州的Light and Space Movement(光與空間運動)連結。Salzk的作品曾在歐洲、美國各城市展出,也獲許多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包含全球領先的油漆和塗料企業Akzo Nobel。

👉更多詳細資訊

Pascal Dombis 帕斯卡爾多比斯
(Frence, b. 1965)

法國國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主修工程科學學位,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修習電腦藝術。現居住及創作於巴黎。出身工程及電腦科學的Pascal Dombis為法國知名數位藝術家,90年代開始利用電腦演算法作為創作手法,透過撰寫簡單的程式編碼,讓電腦進行重複性運算,操作不同變項而產出不同的視覺影像,透過立體光柵的疊合,作品呈現特殊未來感。Dombis有豐富的國際展覽經歷,包含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藝術家與機器人」展,55屆威尼斯雙年展官方衛星展「Noise」,法國文化部於巴黎皇家宮殿(Palais Royal)委託客製現地計畫「Text(e)s~Fil(e)s」,巴黎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義大利阿克里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作品由台灣國巨基金會,布達佩斯美術館、日本大型企業Seiko Epson Corp. Canon Inc.,韓國大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andra Ackermann 桑德拉・亞克曼
(German, b. 1974)

Sandra Ackermann桑德拉・亞克曼(德,b. 1974) 目前居住創作於德國及英國,於德國法蘭克福施塔德爾藝術大學(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Städelschule)取得藝術碩士學位,曾於英國倫敦大學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UCL)修習新媒體專業。Ackermann 研究時尚、建築設計,並關注全球政治趨勢及發展,作品主題一直圍繞在監控、媒體形象及社會議題。曾多次於歐洲重要機構展覽,包含英國倫敦皇家歌劇院 (Royal Opera Arcade)、德國施泰德博物館(Städel Museum)、德國恩根城市博物館(Städtisches Museum Engen)等展出。

👉更多詳細資訊

Adrian Wald 阿德里安・沃爾德
(
Germany, b.1986)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先後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法國馬賽地中海藝術學院修習平面繪畫,目前居住與工作於慕尼黑。在Wald的創作領域中,「雕塑」與「繪畫」不存在明顯界線,因此以結合雕塑與繪畫的裝置作品為主要創作形式。他將物件重新解構,並以作品體現「打破繪畫觀看⽅式或次序」的概念。他曾屢次獲選參與德國Riedenburg 藝術家駐村計畫,並獲得巴伐利亞州藝術文化部獎助。

Wald 喜歡探索不同的材質,他認為沒有絕對適合繪畫的媒材,精緻的亞麻布或廉價泛黃的棉帆布、兔皮膠、亞麻油、厚油漆、楔子、夾子、刷子等都可以是他創作的媒材。他將物件重新解構,並以作品體現「打破繪畫觀看方式或次序」的概念。經常使用木條、畫布構成如傳統繪畫作品的背面,並於中央留白,顛倒前後;或如“Heavy paint”系列中,將繪畫表面製成如枕頭般的柔軟型態,使厚重的顏料變成塑形媒介,在柔軟的亞麻布料上留下或深或淺的凹陷印記,賦予輕的東西重量,讓堅硬的東西顯得柔軟,進而挑戰觀者對於畫布的既定認知。最終以“Würfelbild”(德文為立方體繪畫)呈現,使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件雕塑而不是一幅畫。

👉更多詳細資訊

François Bonnel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ce, b.1968)

François Bonnel 是一位抽象藝術家,目前居住創作於法國圖魯茲。在從事25年廣告業主管之後,於2018年全心投入藝術及攝影工作中,他以一種即興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在過程中不斷探索各種創作技巧及媒材,經常使用數位媒體、攝影及拼貼技術。藝術的激情樂趣在他的創作中隨處可見,坦率單純的線條、形狀、色彩,消弭了蘊含的訊息,自由而純粹的釋放對於藝術的熱情。作品永久收藏於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紐約路易威登、巴黎歐萊雅、Longchamp等。

👉更多詳細資訊

Sven Drühl 斯芬・杜爾
(German, b. 1968)

PhD in Art Science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藝術博士,於歌德大學及德累斯頓美術學院任客座教授,現居住創作於柏林。他同時也是當代藝術雜誌《KUNSTFORUM International》的客座編輯,與策展人Christoph Tannert共同出版選集《Berlin.Status》。Drühl曾獲德國大眾基金會、柏林Rohkunstbau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紐約Pollock Krasner基金會的重點支持藝術家項目。曾於重要美術館展出,包括波蘭克拉科夫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K) 、卡爾斯魯厄當代藝術媒體中心、羅馬尼亞國立藝術博物館,作品獲柏林現代藝術博物館(Berlinische Galerie)、德意志銀行、安聯集團 (Allianz)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Nick Veasey 尼克・維西
(British, b. 1962)

國際知名X光藝術家 Nick Veasey,藉由獨特X光穿透本質,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探索人事物內在的本質。 Veasey在世界各地擁有豐富展出經歷,作品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曾受邀TED talk演講,2017年於V&A年度特展”Balenciaga: Shaping Fashion”展出受邀拍攝的古董服飾;2018年更於全球最大攝影博物館,瑞典知名攝影美術館Fotografiska舉辦大型回顧展,並獲英國皇室威廉王子王妃及瑞典王儲親臨觀展。作品有豐富館藏紀錄,收藏於英國V&A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時尚設計學院美術館、德國BMW博物館、英國國立科學與媒體博物館、瑞士應用藝術設計博物館…等,並為英國V&A美術館拍攝重要館藏古董服,跨界合作對象包括Louis Vuitton、United Airline、Balenciaga等等。

👉更多詳細資訊

Rine Boyer 凌.波兒
(U.S.A, b. 1982)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大學里德大學藝術創作畢業,現居住創作於芝加哥。以單色調油畫為基底、個性化的符號圖騰、簡潔的色調、觀察日常周遭人物,細膩捕捉熟悉的人物背景性格樣貌、以及群體人物所代表的文青文化群體,呈現人物之間的微妙互動、以「返真文青」帶給觀者會心一笑。曾於Museum of Surgical Science、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展出、榮獲Beverly Art Center評審大獎、眾多私人收藏。四度在Bluerider ART舉辦個展及群展。

👉更多詳細資訊

Ramiro Smith Estrada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Argentina, b.1984)

阿根廷社會博物館德爾大學藝術學士,目前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生活創作。專注於人物油畫創作,運用鮮豔色彩及清晰的輪廓線條,概念圍繞的元素包括網路社群的社會、政治、身份…議題,以一種華麗、街頭、刺青、圖騰、壁紙式的「憤青美學」方式呈現,探討在文化社交壓力下的衝突。多次入選阿根廷國家藝術展,2012年獲得威廉姆斯獎(Williams Award),並於阿根廷舉辦個展、參與國際駐地計畫,包括美國丹佛RedLine當代藝術中心駐地計劃、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Panal 駐地計劃、比利時布魯塞爾La Vallee駐村藝術家。作品由眾多私人藏家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Thierry Feuz西瑞‧菲茲
(Swiss, b. 1968)

藝術家Thierry Feuz西瑞.菲茲,出⽣於維也納,擁有瑞⼠⽇內瓦藝術與設計⼤學碩⼠ (Haute École d’Art et de Design),⽬前以⽇內瓦為創作據點。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藝術、科學、哲學是相遇的,他關⼼⼈類普世間共有的「存在」(Existence)之意義,並⽤獨有的繪畫技術呈現未曾可⾒之境域。Thierry Feuz 西瑞.菲茲作品亦獲重要機構與美術館收藏,包含瑞⼠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Neuchâtel)、新加坡藝術基⾦會(Singapore Art Foundation)、瑞⼠銀⾏(UBS)、美國薩克斯第五⼤道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以及微風集團、⽟⼭銀⾏等企業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Fiona Ackerman 費歐娜・艾克曼
(Canadian, b. 1978

費歐娜.艾克曼(加拿大,1978年生)深受法國哲學家米榭.傅柯(Michel Foucault)異托邦(Heterotopia)理論的影響,試圖由繪畫解放現實世界的多樣表現型態,透過鏡像反射而繪出的花草圖像詮釋看似自然卻是經人為刻意安排並輔佐線條、色塊與拼貼組合的創作,將想像的視野拋入無窮遠處。

費歐娜.艾克曼畢業於艾蜜莉卡藝術與設計學院(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榮獲加拿大The Kingston Prize當代肖像畫榮譽獎並入圍加拿大國家畫廊年度當代藝術大獎。作品收藏於加拿大理察·艾菲商學院(Richard Ivey School of Business)、蒙特婁銀行(Bank of Montreal)與德國農民銀行(Bankhaus Bauer)等。

👉更多詳細資訊

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
(German, b. 1974)

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畢業。現生活創作于柏林。 Flad以其獨特雕塑語言,利用環保再生材質,如磨砂膠合板、木質、可塑性紙漿與膠水混合體,表現如同樹枝或是骨骼般交錯,形成纖細曼妙的有機體,在空間中占有一種獨特的存在與永續生長的氛圍。作品獲德國斯圖加特美術館(Kunstmuseum Stuttgart)、瑞士蘇黎世藝術館(Kunsthaus Zürich)、荷蘭烏得勒支中央博物館(Centraal Museum)等多所機構及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Hans Kotter 漢斯・卡特
(Germany, b. 1966)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邦,就讀紐約藝術學院(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 畢業於慕尼黑媒體設計學院。現創作居住於柏林。 2004年被授予「德國巴伐利亞文化獎」Bavarian Culture Award, E-ON藝術建築領域獎項。 Kotter以燈光雕塑裝置創作為人所知。曾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2014年獲得德國國際Unna燈光藝術中心的國際燈光獎項提名。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家Kai-Uwe Hemken 評論Hans Kotter 作品:「Kotter 卡特為觀者提供了作品的維度,是批判性、自我反省、與洞察導向,同時重新呈現了現代主義的基本烏托邦。」Hans Kotter 目前持續在各國博物館展出,包括德國里特博物館、英國倫敦Kinetica博物館、德國科隆應用藝術博物館、德國科隆MAKK博物館..等。作品由意大利TARGETTI光之藝術典藏、德國立陶宛博物館、德國聯邦議會等眾多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etherland, b. 1953)

荷蘭阿特利爾 63 學院藝術碩士(MFA, The Ateliers 63 Haarlem),阿爾特茲藝術學士(BFA, AKI School of Arts, Enschede),現居住創作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曾執教于荷蘭皇家藝術學院。雷諾.奧德霍恩 Reinoud Oudshoorn 以構築空間的極簡雕塑著稱,認為解決問題是一切創作根源。統一設在1.65M 高的消失點(Vanishing Point),從此開啟 每件作品的生命里程,透過單色極簡材質的細膩敘述,點線面多點交錯滅點的獨特語言風格,實現其一貫理念:”我搭起一座始於實體作品、經由透視空間、通往精神世界的橋樑”。 展覽經歷遍及歐美,曾於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佛多爾美術館 (Museum Fodor),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第 8 屆愛沙尼亞三年展 Tallinn Applied Art Triennal 等展出。作品集 ‘A Selection of Works’ 獲評選為‘The Best Dutch Book Designs 2019’。作品獲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uem Amsterdam)、 荷蘭 AkzoNobel Art Foundation、荷 蘭銀行(ABN AMRO)、德國私人美術館(Sammlung Schroth)等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Riera i Aragó 里埃拉・伊.阿拉貢
(Spain , b. 1954)

目前創作及居住於西班牙巴塞隆納。於西班牙聖霍爾迪美術學校取得藝術學士學位。阿拉貢Aragó可謂為一位視覺詩人,由於對深海環境、潛艇、飛機等引擎機械的熱愛,「機械」成為貫穿所有作品的主軸。以青銅和回收鐵進行雕塑,也以其雕塑為描繪對象進行繪畫和紙上作品,不僅模糊了雕塑和繪畫之間的傳統邊界,最終重疊了兩種藝術形式,也模糊了功能性機械與藝術品的界線。曾於歐洲美術館舉辦多次個展,如:比利時奧斯坦德現代藝術博物館、比利時弗隆基金會博物館、法國安德烈·馬爾羅現代藝術博物館、西班牙巴塞隆納城市歷史博物館、德國海布隆市政博物館等,作品永久收藏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德國巴特洪堡ALTANA文化基金會等,其作品亦在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展出。

👉更多詳細資訊

Teo San José 特奧聖荷西
(Spain, b. 1958)

本名為Teodoro San José Aguilar,出生於西班牙華拉杜列,現居住創作於西班牙哥多華及德尼亞。作品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含佛羅倫斯當代藝術雙年展、巴黎當代藝術三年展、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夏季展覽、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北約克郡雕塑公園、紐約Paralax展覽,也曾代表西班牙參加倫敦國際建築雙年展。其豐富的得獎經歷包含西班牙國家設計獎、首位獲頒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RBS)公共藝術獎項的西班牙藝術家、英國知名藝術機構ARTOTEQUE榮譽獎項、瓦倫西亞雙年展特別獎,並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RBS)成員。作品由西班牙瓦爾多雷克斯市政府、Klein-Schereuder基金會、客户教育管理協會(CEdMA)、法國紹萊市政府等機構永久收藏及好萊塢私人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