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雕塑皆擁有悠久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社會環境影響下,雕塑開始呈現豐富的形式表現與精神層面的探討,從過去傳統既有的媒材與主題,逐步走向觀念藝術、裝置進展到公共藝術這塊領域,從威權時代的雕塑,轉變進入當代討論公共性、社會性、民族性、及探討文化內涵的雕塑概念。而在全球化時代,有雕塑藝術家專注於身體造型的轉換與再現,有的則於自然中取之造形。因為雕刻、製模及仿造等技術的不斷演進,立體主義、動力藝術所帶來技術轉變,使得雕塑的語言不斷變形,民族誌藝術的影響則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表達方式。
相對於西方雕塑的抽象主義概念的崛起,過去的中國雕塑以具象為主體,本身缺少西方的脈絡,而是逐漸地在政治環境下產生變化。自 1980 年代開始,中國社會處於極大轉變中,在西方藝術流派的碰撞下,許多藝術家側重藝術的思考和對文化觀念的表達,更強調雕塑與現實社會的關聯。因經濟改革開放及資訊交流,雕塑的創作概念與形式不斷被解構、重新構成,當代中國藝術家直接指向精神性的思考,突破、試圖揭露當代社會現實的狀況與探討心靈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也以自己的力量去反映社會政治下的壓力。中國當代雕塑走向了多元化的趨勢,如當代藝術家隋建國的雕塑,是重新尋找中國的特色定位及對快速發展時代的反省,反映了整個中國的現實與社會變遷,運用著思辨的語言,拋棄了傳統具象雕塑的形,回歸到人及現實生活中。臺灣的雕塑則是在學院體系中傳承為主,試圖在雕塑中探索文化的主體性,如 1970-80 年代藝術家楊英風將東方文化虛實空間的概念,融入西方雕塑概念中,以不鏽鋼為媒材創作,展現「雕塑應為環境所生」的理念,其門下之藝術家朱銘,則結合傳統木雕及現代雕塑精神,將抽象形式與太極招式融合創作出經典的《太極系列》,而作品《人間系列》則探究個體與群體內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