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West Bund Art&Design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133

看展览 Exhibition


展场視頻

展场照片

现场影片

现场照片
Day 1

Day 2

Day 3

Day 4

2023 West Bund Art&Design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Bluerider ART 蓝骑士艺术空间
展位
B133

展期
11月9日 至 11月12日

开放时间
尊贵藏家预览(仅限邀请)
11月9日 (四) 13:00-19:00
11月10日 (五) 12:00-13:00
公众日
11月10日 (五) 13:00-18:00
11月11日 (六) 12:00-18:00
11月12日 (日) 12:00-18:00

展览地点
西岸藝術中心 B 館
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 2555 號

Bluerider ART 蓝骑士艺术空间
2023 West Bund Art&Design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133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將於 2023 年 11 月 9-12 日於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呈現中國藝術家「曹吉岡個展」。

今年是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第三次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 表示:「西岸藝博在中國及亞洲藝術市場深具影響力,今年洽逢藝博會10週年,我們 很榮幸推出中國資深藝術家’曹吉岡個展’, 透過中國山水的氣韻結合西方技法,期望在西岸藝博國際化的交流平台上,體現中西藝術交融的獨特語境。”

本次博覽會Bluerider ART 帶來多件曹吉岡大、中型繪畫新作,其作品將中國的水墨暈染運用於西方古老坦培拉繪畫技法上,創作中藉由多層次的暈色運筆,打磨出半透明 如瓷釉般溫潤的質感。 觀其畫作如置身廣大天地之間,隨山形輪廓而行,於留白處沉澱靜心,道法自然間天與人相伴為一,呈現出個體生命與萬物相合的氣韻。 藝術家曹吉岡表示:“東方的意義隱含在那些簡之又簡的形狀之中,減去一切可以減掉的東⻄,留出更大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特別想和觀眾分享的。” 此次亮相於西岸藝博會的新作,《影子》與《寂靜的灰色》 尺寸長達3 米,彰顯山水天地間的浩瀚宏偉,而灰白色階的空寒則在靜默中展現獨有的內斂之 力,在繁忙的藝博展期間,期望藏家與觀者走入展廳,於這片廣闊天地間感受心靈的平靜。 同時,曹吉岡的畫作個展“天徑”,也將與藝博同步在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空間展出,歡迎蒞臨參觀。

曹吉岡(中國, b. 1955)

中國藝術家曹吉岡1955 年出生於北京,1984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現居住創作於北京 。 曾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展出,作 品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兩岸三地資深藏家永久收藏。

曹吉岡的創作融合東西方美學與文人思想,歷經了 40 年的實踐演變,從早期的歐洲油畫 到鉛筆畫染,遊走於寫實與中國山水間。 從八十年代開始,曹吉岡潛心研究歐洲古老的坦培拉技法,並將水墨的流淌與暈化帶入,創作巨幅《廣陵散》、《荒寒》等令人震撼的系列作品,以 溫潤雅緻的水性質感體現「筆墨」與「氣韻」相融的精神氣度。 自2020 年起創作逐漸走向極簡風格,隨著坦培拉層層的暈染,半透明溫雅如玉的特性,柔化了黑白灰色斜向切割的構圖,使畫面帶有如瓷器、玉器邊緣般 靈秀的氣韻,平淡的詩意與深遠的空寒意境,好似山水自然卻又如一抹虛影,恍惚與虛實,瞬間與永恆,將極簡主義的抽象與中國天人合一的境界相融,開啟 華人繪畫另一新境界。

曹吉岡透過改良歐洲古老的坦培拉繪畫技法,賦予其如水墨暈染般的流動性,多層次的蘊色,使灰呈半透明如瓷釉般的質感,在蒼茫與古舊中帶出溫潤的韻味 ,厚實中透著一抹輕盈的秀雅,悖反了時間的慣性,平穩與平遠並行,於空寒的意境中帶入天地間超然的氣韻。

中國傳統文化裡的虛影畫,是天光雲影中的恍惚化變,而「影」在曹吉岡筆下轉而呈清晰的輪廓與看得見的肌理,在黑白、遠近中突顯了光與影的邊界,而 非山形輪廓,畫面構圖顛倒了視覺的感知,抽象性的變化絕非西方語境的變形,而是在思維裡將意境虛實化,從“有”中而來的“無”,表現了中國文人獨有的隱密詩意。

《V 型結構1》裡只顯露半邊的形式,是中國山水畫里特有的構圖法,曹吉岡將山谷投射而出的陰影畫得堅實有層次,構築出畫中的黑色三角,切割而開的幾何結構 ,使得畫面如浮動於陰影上,輕盈減去了山形的銳利之氣,黑灰色調下的簡化,從輪廓線到具象的陰影,在抽象的轉化下自成語境。

當創作逐漸走向簡約與單純,曹吉岡以飽和度極低的灰白冷色調,使畫面變得寡淡清冷, 輕微的輪廓起伏,如同中國的青瓷、白瓷,看似是個硬邊,卻在柔和的 弧度中透著淡雅的純淨,曹吉岡借坦培拉溫潤的質感將山之重化為玉之輕,以柔克剛的微妙氣韻,有著洗滌精神的超然。

黑白灰的色調藉由坦培拉層層的蘊色,形成溫潤的蒼茫感,清冷卻又厚實,在飄渺與虛實間,隨著山形陰影的輪廓有節奏性的起伏著,於茫茫天地間顯露出一絲的蒼秀,經過時間醞釀而來的平穩與寧靜,如同時光中的一抹淡痕,由近而遠的牽動著觀者情緒。

艺术家Artist

曹吉冈 Cao Jigang
(China, b.1955)

出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0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表现研修组,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现居住创作于北京。曹吉冈的创作融合东西方美学、文人思想,早期以油画描绘长城废墟,历经不同时期钻研,后选择欧洲古老坦培拉技法,画出巨幅《广陵散》、《荒寒》系列,作品独有的半透明光感、瓷釉般温润的玉质感,以“有为”的层层涂抹,表达“虚空”意境,近期“去山水化”、“极简”风格,更打开天人哲思的想象空间。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1999)并多次于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展出,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以及两岸三地资深藏家永久收藏。

曹吉岡Cao Jigang 自美院起40年創作期間歷經幾個不同時期演變:「油畫長城」時期,以純粹歐洲油畫語言,表現長城荒涼廢墟感。「鉛筆畫山水」時期,創新以鉛筆畫染過程融鉛,呈現如水墨山水磅薄氣勢。「坦培拉山水」時期,則改良古老坦培拉技法,創出大型《荒寒》系列、七米巨幅《廣陵散》令人震撼作品。自2020年疫情期間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個展 ‘當坦培拉遇見山水‘逐漸走向極簡風格。

中國藝術哲學評論家夏可君Xia Kejun博士評論曹吉岡創作:「中國古代的「三遠法」,在曹吉岡的繪畫上,以更為簡化抽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片冰心玉印的世界,山形的輪廓,僅僅留下一抹抹透明又輕逸的痕跡,其空寒安寧又煙色輕染的氣息,也許就是北宋的王詵,元代的倪瓚,明代的董其昌與王翬,無數次在岩巒疊嶂與煙嵐浮動上要傳達的隱秘詩意。儘管進入現代性之後,面對寫生與照相的雙重壓力,此詩意的技藝觸感,幾乎失傳了,但在曹吉岡這裡,借助於坦培拉的技藝,空寒意境的靈暈得以重現。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中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

曹吉冈Cao Jigang 透过改造因过于耗时繁复而式微的欧洲古老坦培拉(蛋彩画)绘画技法,有如修行般缓慢的多层次制作打磨,借鉴水墨罩染方式,保持间薄余留的痕迹,以保留其无法被油画与其它材料替代的审美价值,半透明内在的光感、瓷釉般温润的玉质触感,14-15 世纪艺术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皆使用坦培拉精细创作,经过几个世纪无瑕疵,历久弥新。

传统水墨画的“虚空”是留白,是不画,是以“无为”来表现虚空的概念,曹吉冈Cao Jigang则反其道而行,十数遍甚至数十遍的“有为”涂抹,一层层虚薄的材料在干燥的时间过程中沉积下来,这样形成的“虚空”有了结实的触摸感、物质感和厚重感,形成一种“实体”的、从“有”中而来的“无”。曹吉冈Cao Jigang认为不必刻意以东方或西方的画法结构去看待他的作品,坦培拉作为成全虚无水墨的方法,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这是他刻意打造,模糊文化识别的趣味性。

面對強大的傳統山水,他只取極少的元素於畫中,生成不同於兩者的迭加態,這種迭加態是西方畫法的堅固性與傳統水墨的流動性之間的一種平衡,簡化為宋代禪意山水的淡遠,幾乎去除了自然山水的意象。不論是黑白灰強烈對比的荒涼、孤寂,或是近乎無情緒的中性灰色調,如同一抹時光的淡痕,自古至今,由近而遠,淡泊而悠然。

2023年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天径’ 曹吉冈个展 ‘Cao Jigang:Skypath’ 将展出曹吉冈Cao Jigang近三年全新创作十数幅。针对此次个展曹吉冈Cao Jigang表示:「以前我做风景的山水化研究,自从2020年台北个展开始,画面就逐渐倾向于简约和单纯,是否有水墨和山水的意味变得不重要,可以说是在慢慢的极简化和去山水化,如何在画面上减去更多的东西,是我目前关注的重点,怎么能少画一点、再少画一点,简单的造型和饱和度极低的色彩,使画面变得清冷和寡淡」。40年创作能量源源不绝的曹吉冈Cao Jigang,从长城废墟到《广陵散》的悲壮,从山水空寂到《荒寒》的没有温度,从超越地表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天径》,一路走来一如他所说:「即便世间事物并不存在完美,然而完美仍值得追求。」

曹吉冈 谈不同阶段创作历程1984-2022

我的创作大概分几个阶段。首先美院这个阶段,因为在美院我始终在研究西方这个传统的写实绘画语言。毕业之后仍然觉得这方面还不够,所以继续沿著这个方向往下研究,所以就画了第一个阶段的《长城》系列。这批画其实我画画好像凭直觉吧!很多后来的解读,都不是我开始就设想或是要追求的,我是凭著直觉,觉得我要这么做,不管哪个阶段,到现在也一直是这种状态,《长城》这个系列想法也是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就是喜欢废墟或者比较荒凉的风景。所以毕业之后也很自然地就选择长城这个题材,因为我画的长城跟别人有些不同,完全是一种废墟的呈现,过于完整的长城我是不会表现。因为它的挫败感才有绘画性,才有更多的内涵。这是那个阶段,所以画了这个用我认为是纯粹欧洲的油画语言画的《长城》系列,我画长城已经有罩染的手法在里面。

这批长城画了可能有 5-6 年,到了 1990 年代初,当时觉得不想再用这种语言来画油画,希望有所改变就做了一些尝试。因为本身也是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就希望能够在两者之间有一个融合。开始用铅笔画了一些铅笔的作品。 1990-1991 年在美术馆办了一个长城的展览,在办展览之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 因为我都是油画都是尺幅比较大,我希望有一些小的画,能够穿插在里面展览的空间比较活跃。如果全是大幅的油画会显得有些陈闷,所以想划一些小画,所以想到用铅笔画在材料和表现手段上有不同,会显得展览面貌更丰富,所以就尝试铅笔在纸上来画。相对来说也比较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准备出需要的数量的铅笔画,所以用铅笔来画。画的过程中用了一些松香定画液,一般是喷在素描上达到固定铅粉的作用。我是用毛笔沾着定画液染在这个铅笔画上,染的过程把铅融化了一部分,所以出现了一种像水墨或者水彩或者铜版画,这是一个偶然的发现。

画石头其实因为我想要画山、画风景,越来越集中在山头部位。山头其实就是一块石头,山其实实际上是一块大石头,像华山一石岩。华山其实就是一块石头,而太湖石也是石头。所以其实画的对像没有变,都是石头。那是表现的内容不一样,石头它更具有一种把玩性,它是一种小的空间里的存在物,是一种可以把玩,可以让人比较和它近距离接触的一种感觉。坚实性是一个我要追求的。坚实性它过于坚实就会感觉被固定化,所以我还希望它有这种流动性,要有一种融化感、一种飘忽的感觉。它这种飘忽感其实就是水性材料能够做到的特点,因为水性充分,自然就有升化的感觉,它会不那么具体,它的抽象性会加强。

大约2000年前后,我开始研究坦培拉进行创作。坦培拉是一个翻译词,Tempera译音,是混和搅拌的意思。坦培拉,是用油和水两种材料搅拌和成一种媒介,用这种媒介来画的画就叫坦培拉绘画。坦培拉绘画媒介也分几种, 鸡蛋坦培拉是最常用的一种材料,所以一般觉得坦培拉就等同于蛋彩。鸡蛋坦培拉或称蛋彩,坦培拉大多都指这个蛋彩坦培拉,它的特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就开始有这种材料,这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麻烦的一种材料和绘画的方式,因为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慢慢地达到一种效果,它经过多年的改进,发展之后逐渐变成油画。油画它有很多方便之处,所以坦培拉这种材料基本上没人再采用了。虽然这种材料非常麻烦,但是它有一种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比方说它的半透明性,那种内在的光感,像瓷釉壹般或像玉一般的那种温润的质感,这个是任何一种材料替代不了的,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它的原因。

坦培拉因為這種材料特點,是一種半透明狀,仔細看作品你會看進去,你會看到色層下面的東西,操作好之後會有這種效果,會有往後滲透的感覺。所以創作過程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過程。因為需要事先有一個計劃預判,你通過幾步之後想要達到什麽效果。雖然之中有些變化,但事先必須要有設想在裏面,然後一步一步的通過一遍一遍的染,逐漸把你想要的東西顯現出來,所以不能急躁,必須是緩慢地進行,而且如果你有激情沖動,也必須控制把它在理性的畫面內,不讓它干擾你的這種很有條理的步驟,一步一步的方法就像一種慢慢修行,每張畫都是緩慢讓它逐漸伸展完成的一個結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