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Fair】West Bund #B133

Exhibition


Exhibition Tour

Installation

現場影片

現場照片
Day 1

Day 2

Day 3

Day 4

2023 West Bund Art&Design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
展位
B133

展期
11月9日 至 11月12日

開放時間
尊貴藏家預覽(僅限邀請)
11月9日 (四) 13:00-19:00
11月10日 (五) 12:00-13:00
公眾日
11月10日 (五) 13:00-18:00
11月11日 (六) 12:00-18:00
11月12日 (日) 12:00-18:00

展覽地點
西岸藝術中心 B 館
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 2555 號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
2023 West Bund Art&Design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B133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將於 2023 年 11 月 9-12 日於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呈現中國藝術家「曹吉岡個展」。

今年是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第三次參展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 表示:「西岸藝博在中國及亞洲藝術市場深具影響力,今年洽逢藝博會10週年,我們 很榮幸推出中國資深藝術家’曹吉岡個展’, 透過中國山水的氣韻結合西方技法,期望在西岸藝博國際化的交流平台上,體現中西藝術交融的獨特語境。”

本次博覽會Bluerider ART 帶來多件曹吉岡大、中型繪畫新作,其作品將中國的水墨暈染運用於西方古老坦培拉繪畫技法上,創作中藉由多層次的暈色運筆,打磨出半透明 如瓷釉般溫潤的質感。 觀其畫作如置身廣大天地之間,隨山形輪廓而行,於留白處沉澱靜心,道法自然間天與人相伴為一,呈現出個體生命與萬物相合的氣韻。 藝術家曹吉岡表示:“東方的意義隱含在那些簡之又簡的形狀之中,減去一切可以減掉的東⻄,留出更大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我特別想和觀眾分享的。” 此次亮相於西岸藝博會的新作,《影子》與《寂靜的灰色》 尺寸長達3 米,彰顯山水天地間的浩瀚宏偉,而灰白色階的空寒則在靜默中展現獨有的內斂之 力,在繁忙的藝博展期間,期望藏家與觀者走入展廳,於這片廣闊天地間感受心靈的平靜。 同時,曹吉岡的畫作個展“天徑”,也將與藝博同步在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空間展出,歡迎蒞臨參觀。

曹吉岡(中國, b. 1955)

中國藝術家曹吉岡1955 年出生於北京,1984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現居住創作於北京 。 曾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展出,作 品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兩岸三地資深藏家永久收藏。

曹吉岡的創作融合東西方美學與文人思想,歷經了 40 年的實踐演變,從早期的歐洲油畫 到鉛筆畫染,遊走於寫實與中國山水間。 從八十年代開始,曹吉岡潛心研究歐洲古老的坦培拉技法,並將水墨的流淌與暈化帶入,創作巨幅《廣陵散》、《荒寒》等令人震撼的系列作品,以 溫潤雅緻的水性質感體現「筆墨」與「氣韻」相融的精神氣度。 自2020 年起創作逐漸走向極簡風格,隨著坦培拉層層的暈染,半透明溫雅如玉的特性,柔化了黑白灰色斜向切割的構圖,使畫面帶有如瓷器、玉器邊緣般 靈秀的氣韻,平淡的詩意與深遠的空寒意境,好似山水自然卻又如一抹虛影,恍惚與虛實,瞬間與永恆,將極簡主義的抽象與中國天人合一的境界相融,開啟 華人繪畫另一新境界。

曹吉岡透過改良歐洲古老的坦培拉繪畫技法,賦予其如水墨暈染般的流動性,多層次的蘊色,使灰呈半透明如瓷釉般的質感,在蒼茫與古舊中帶出溫潤的韻味 ,厚實中透著一抹輕盈的秀雅,悖反了時間的慣性,平穩與平遠並行,於空寒的意境中帶入天地間超然的氣韻。

中國傳統文化裡的虛影畫,是天光雲影中的恍惚化變,而「影」在曹吉岡筆下轉而呈清晰的輪廓與看得見的肌理,在黑白、遠近中突顯了光與影的邊界,而 非山形輪廓,畫面構圖顛倒了視覺的感知,抽象性的變化絕非西方語境的變形,而是在思維裡將意境虛實化,從“有”中而來的“無”,表現了中國文人獨有的隱密詩意。

《V 型結構1》裡只顯露半邊的形式,是中國山水畫里特有的構圖法,曹吉岡將山谷投射而出的陰影畫得堅實有層次,構築出畫中的黑色三角,切割而開的幾何結構 ,使得畫面如浮動於陰影上,輕盈減去了山形的銳利之氣,黑灰色調下的簡化,從輪廓線到具象的陰影,在抽象的轉化下自成語境。

當創作逐漸走向簡約與單純,曹吉岡以飽和度極低的灰白冷色調,使畫面變得寡淡清冷, 輕微的輪廓起伏,如同中國的青瓷、白瓷,看似是個硬邊,卻在柔和的 弧度中透著淡雅的純淨,曹吉岡借坦培拉溫潤的質感將山之重化為玉之輕,以柔克剛的微妙氣韻,有著洗滌精神的超然。

黑白灰的色調藉由坦培拉層層的蘊色,形成溫潤的蒼茫感,清冷卻又厚實,在飄渺與虛實間,隨著山形陰影的輪廓有節奏性的起伏著,於茫茫天地間顯露出一絲的蒼秀,經過時間醞釀而來的平穩與寧靜,如同時光中的一抹淡痕,由近而遠的牽動著觀者情緒。

Artist

Cao Jigang
(China, b.1955)

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現居住創作於北京。曹吉岡的創作融合東西方美學、文人思想,早期以油畫描繪長城廢墟,歷經不同時期鑽研,後選擇歐洲古老坦培拉技法,畫出巨幅《廣陵散》、《荒寒》系列,作品獨有的半透明光感、瓷釉般溫潤的玉質感,以「有為」的層層塗抹,表達「虛空」意境,近期「去山水化」、「極簡」風格,更打開天人哲思的想象空間。曾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1999)並多次於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展出,作品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以及兩岸三地資深藏家永久收藏。

曹吉岡Cao Jigang 自美院起40年創作期間歷經幾個不同時期演變:「油畫長城」時期,以純粹歐洲油畫語言,表現長城荒涼廢墟感。「鉛筆畫山水」時期,創新以鉛筆畫染過程融鉛,呈現如水墨山水磅薄氣勢。「坦培拉山水」時期,則改良古老坦培拉技法,創出大型《荒寒》系列、七米巨幅《廣陵散》令人震撼作品。自2020年疫情期間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個展 ‘當坦培拉遇見山水‘逐漸走向極簡風格。

中國藝術哲學評論家夏可君Xia Kejun博士評論曹吉岡創作:「中國古代的「三遠法」,在曹吉岡的繪畫上,以更為簡化抽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片冰心玉印的世界,山形的輪廓,僅僅留下一抹抹透明又輕逸的痕跡,其空寒安寧又煙色輕染的氣息,也許就是北宋的王詵,元代的倪瓚,明代的董其昌與王翬,無數次在岩巒疊嶂與煙嵐浮動上要傳達的隱秘詩意。儘管進入現代性之後,面對寫生與照相的雙重壓力,此詩意的技藝觸感,幾乎失傳了,但在曹吉岡這裡,借助於坦培拉的技藝,空寒意境的靈暈得以重現。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中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

曹吉岡Cao Jigang 透過改造因過於耗時繁復而式微的歐洲古老坦培拉(蛋彩畫)繪畫技法,有如修行般緩慢的多層次製作打磨,借鑒水墨罩染方式,保持間薄余留的痕跡,以保留其無法被油畫與其它材料替代的審美價值,半透明內在的光感、瓷釉般溫潤的玉質觸感,14-15 世紀藝術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皆使用坦培拉精細創作,經過幾個世紀無瑕疵,歷久彌新。

傳統水墨畫的「虛空」是留白,是不畫,是以「無為」來表現虛空的概念,曹吉岡Cao Jigang則反其道而行,十數遍甚至數十遍的「有為」塗抹,一層層虛薄的材料在乾燥的時間過程中沈積下來,這樣形成的「虛空」有了結實的觸摸感、物質感和厚重感,形成一種「實體」的、從「有」中而來的「無」。曹吉岡Cao Jigang認為不必刻意以東方或西方的畫法結構去看待他的作品,坦培拉作為成全虛無水墨的方法,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這是他刻意打造,模糊文化識別的趣味性。

面對強大的傳統山水,他只取極少的元素於畫中,生成不同於兩者的迭加態,這種迭加態是西方畫法的堅固性與傳統水墨的流動性之間的一種平衡,簡化為宋代禪意山水的淡遠,幾乎去除了自然山水的意象。不論是黑白灰強烈對比的荒涼、孤寂,或是近乎無情緒的中性灰色調,如同一抹時光的淡痕,自古至今,由近而遠,淡泊而悠然。

2023年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天徑’ 曹吉岡個展 ‘Cao Jigang:Skypath’ 將展出曹吉岡Cao Jigang近三年全新創作十數幅。針對此次個展曹吉岡Cao Jigang表示:「以前我做風景的山水化研究,自從2020年台北個展開始,畫面就逐漸傾向於簡約和單純,是否有水墨和山水的意味變得不重要,可以說是在慢慢的極簡化和去山水化,如何在畫面上減去更多的東西,是我目前關注的重點,怎麼能少畫一點、再少畫一點,簡單的造型和飽和度極低的色彩,使畫面變得清冷和寡淡」。40年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曹吉岡Cao Jigang,從長城廢墟到《廣陵散》的悲壯,從山水空寂到《荒寒》的沒有溫度,從超越地表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天徑》,一路走來一如他所說:「即便世間事物並不存在完美,然而完美仍值得追求。」

Cao Jigang’s creative process in different stages 1984-2022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is first phase is ‘The Great Wall’ series created in the 1990s. Although the work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academic art that revealed realism in landscape sketching, Cao Jigang particularly chose the Great Wall as his solely sketching object. The artwork demonstrated his attempt to set memorial still lives off with a vast background not only between natural ruins and historical symbols, but also broad poetry and individual loneliness. The work forms a painting language that consists of a firm shape with boundless meanings, as well as creating his dual-return mindset of naturalizing history while historicizing nature. He is capable of exploring the in-depth sorrow that hidden or buried in history.

這批長城畫了可能有 5-6 年,到了 1990 年代初,當時覺得不想再用這種語言來畫油畫,希望有所改變就做了一些嘗試。因為本身也是喜歡中國的山水畫,就希望能夠在兩者之間有一個融合。開始用鉛筆畫了一些鉛筆的作品。1990-1991 年在美術館辦了一個長城的展覽,在辦展覽之前的準備工作的時候, 因為我都是油畫都是尺幅比較大,我希望有一些小的畫,能夠穿插在裏面展覽的空間比較活躍。如果全是大幅的油畫會顯得有些陳悶,所以想劃一些小畫,所以想到用鉛筆畫在材料和表現手段上有不同,會顯得展覽面貌更豐富,所以就嘗試鉛筆在紙上來畫。相對來說也比較快,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準備出需要的數量的鉛筆畫,所以用鉛筆來畫。畫的過程中用了一些松香定畫液,一般是噴在素描上達到固定鉛粉的作用。我是用毛筆沾著定畫液染在這個鉛筆畫上,染的過程把鉛融化了一部分,所以出現了一種像水墨或者水彩或者銅版畫,這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Stepping into the third phase from 2010s, Cao Jigang still focused on landscape sketching. However, he integrated the visual memory of literati landscape painting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and he ingeniously merged the natural vividness with historical-cultural images. Taking the ‘Guangling Melody’ as an example, he managed to mourn the historical sorrow with modern majesty. Meanwhile, he rejuvenated the mist vividness of landscape sketching by presenting the implicit textures as infra-mince shadows.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ing the series artworks of ‘Taihu Stone’, the paradoxical combination of the firmness of still lives and the vastness of quaint tone. The mountains and stones are like abundant flowing Zen, which injects the beauty of lightness that the glazing of tempera paintings never had. It seems like the objects were given spiritual breathes.

大約2000年前後,我開始研究坦培拉進行創作。坦培拉是一個翻譯詞,Tempera譯音,是混和攪拌的意思。坦培拉,是用油和水兩種材料攪拌和成一種媒介,用這種媒介來畫的畫就叫坦培拉繪畫。坦培拉繪畫媒介也分幾種, 雞蛋坦培拉是最常用的一種材料,所以一般覺得坦培拉就等同於蛋彩。雞蛋坦培拉或稱蛋彩,坦培拉大多都指這個蛋彩坦培拉,它的特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就開始有這種材料,這是一種非常復雜、非常麻煩的一種材料和繪畫的方式,因為它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時間,慢慢地達到一種效果,它經過多年的改進,發展之後逐漸變成油畫。油畫它有很多方便之處,所以坦培拉這種材料基本上沒人再采用了。雖然這種材料非常麻煩,但是它有一種其他材料無法替代的審美價值,比方說它的半透明性,那種內在的光感,像瓷釉壹般或像玉一般的那種溫潤的質感,這個是任何一種材料替代不了的,這也是我為什麽選擇它的原因。

坦培拉因為這種材料特點,是一種半透明狀,仔細看作品你會看進去,你會看到色層下面的東西,操作好之後會有這種效果,會有往後滲透的感覺。所以創作過程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過程。因為需要事先有一個計劃預判,你通過幾步之後想要達到什麽效果。雖然之中有些變化,但事先必須要有設想在裏面,然後一步一步的通過一遍一遍的染,逐漸把你想要的東西顯現出來,所以不能急躁,必須是緩慢地進行,而且如果你有激情沖動,也必須控制把它在理性的畫面內,不讓它干擾你的這種很有條理的步驟,一步一步的方法就像一種慢慢修行,每張畫都是緩慢讓它逐漸伸展完成的一個結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