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 專訪 Elsa Wang王薇薇 有所不為 羅博報告

Bluerider ART 專訪 王薇薇 Elsa Wang 有所不為
羅博報告

Bluerider ART 創辦人Elsa Wang王薇薇日前於上海,接受《羅博報告》專訪,暢談結合藝術與商業綜效的畫廊經營之路,分享在企業經營思維中,仍保有為精神內涵服務的“騎士精神”。

感謝羅博報告雜誌社 專訪撰文 11月刊

𝐑·人物丨王薇薇:有所不為
專訪全文

創立於2013年的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已經快十歲了。這個來自中國台北的當代畫廊主要代理西方當代藝術家,近年來在北京和深圳等地的重要藝博會頻頻露面,每次都有不錯的斬獲,這也是內地對它最初的印象。

2021年5月,當Bluerider ART 邁向八周年之際選擇落戶上海外灘,在一幢原先為卜內門洋行(Brunner Mond)中國總部的百年歷史建築中開辟了內地的根據地,先後呈現了“Neo-Baroque 血液裡的浪漫——西瑞・菲茲(Thierry Feuz)上海・台北雙城個展”藝術生活特展“New LUXE”以及紙質雕塑藝術家安格拉・格萊札的“空間撕裂”等極具影響力的展覽。

Bluerider ART 開創了“藝術家平均年齡50歲”、“單件作品平均價格不超過一百萬”的市場定位,一直以來,致力於讓藝術真正融入生活,與更廣泛的人群分享。代理藝術家平均年齡50歲,這並非初始就設定的目標。創始人王薇薇坦言,經過幾年的統計發現,Bluerider ART選擇的藝術家正好有這樣的年齡共通性。她相信,藝術家需要經過二三十年的累積,才能在思想、風格和創作脈絡上真正清晰和確定下來。與此同時,藝術生涯延續二三十年的藝術家大多擁有非常穩定的市場價格。在他們穩定成熟的基礎上再做精準突破,贏得更大的市場需求,才是Bluerider ART 看中的值得長期價值投資的切入點。

想對Bluerider ART 一探究竟,就不得不深入了解畫廊的靈魂人物兼創始人王薇薇(Elsa Wang)。她非常低調,鮮少在社交媒體露面,其實擁有相當傳奇的個人經歷。

簡而言之,王薇薇曾是中國臺灣上市科技企業創業者,舞者和攝影藝術家,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身份卻為她創辦藝術空間打下了堅實又獨特的基礎。

科技業內長期高度競爭,為求生存,不得不以目標導向,講究效率至上、實事求是、解決問題,這極大影響了王薇薇對作品的選擇傾向,她更偏向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此外,她對於藝術家本人在概念、媒介和技術上的不斷實踐,哪怕只是細微的突破提升,都有著濃烈的興趣。她一直堅信,要靠藝術作品說話,而不是藝術家本人的自誇,創作的歷程軌跡要看得明明白白。

王薇薇笑言“舞蹈、科技創業、攝影、開畫廊,年輕時對一切有興趣的嘗試很多,想看看自己的潛力可以發揮到什麽程度,後發現原來畫廊才是最終容納我所有能力的地方,很幸運,開畫廊可以實現我對藝術的看法,可以‘有所不為’。”

對藝術史有所以了解的朋友一定對“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再熟悉不過。這是20世紀初由藝術家瓦西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弗蘭茨・馬爾克(Franz Marc)發起、由眾多藝術家組成的團體,他們通過展覽和活動提出抒情抽象形式的表現主義方向,希望賦予神秘的感情以形式,把藝術同深刻的精神內容融於一體。

王薇薇的Bluerider ART跟康定斯基的Der Blaue Reiter有著非常動人的羈絆。當時,她正沈迷攝影創作,從極端理性的企業家身份轉換到極端感性的藝術家身份,思想上產生了極大且深遠的沖擊,在身份認同上發出重重疑惑。向師長和前輩們解惑無果,王薇薇形容自己那幾年的光景是“問題、解答、開門、前進,再下一個問題、解答、開門、前進這樣的重復循環,大概開了七次腦門”。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薇薇閱讀到康丁斯基的著作,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尤其是《藝術的精神性(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她在書中標記良多,獨愛康丁斯基將藝術形態比作金字塔的說法——越是往上,藝術家的作品就越少,就越接近三角形的頂端。

而後,她又在國外不期而遇康丁斯基的真跡《Composition – Blue Sky》,靈魂仿佛被擊中,熱淚盈框,身體戰栗不止,耳邊響起康丁斯基說的話:“精神三角形金字塔的頂端,站著一位藝術家。”即使差距百年,王薇薇依然真切地感受到康定斯基透過畫作指導自己。她對二人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心靈感應深信不疑,所以沿用其藝術團體的名字命名屬於自己的藝術空間。直到現在,她依然經常可以感受到康丁斯基站在她面前說:“凡將藝術寶藏珍藏於內心的人,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共建者。”

當時,中國臺灣不乏畫廊和藝術中心,但專注於介紹西方當代藝術的寥寥無幾。王薇薇以此為切入口,首先在台北創辦了藍騎士藝術空間(Bluerider ART),先後在台北市中心開設了藍騎士台北・敦仁和台北・仁愛兩個藝術中心,渴望為亞洲帶來獨特的當代國際視野,為亞洲的收藏家開拓更豐富的收藏領域。

在台北做得風生水起,Bluerider ART 積攢了不少北上廣深,甚至東南亞的藏家資源。看遍了國際畫廊群聚的城市,王薇薇對於自己的實力和優勢何在非常清楚。自然而然的,她將目光投向大陸。因為過往的經歷,她對上海有著更多的熟悉,也嚮往滬上多元的氛圍,所以大陸首展決定落地上海外灘。

上海有眾多的私人美術館和國際畫廊,挑戰當然存在,不過她一直相信,畫廊畢竟是小眾、獨特、自我的行業,不以量取勝。畫廊本身的獨特性,包括藝術家作品和展覽質量加在一起才是吸引藏家目光的決定因素。

壓力跟創業從來都是如影隨形,且看創業者如何平衡。王薇薇有著很長的創業歷史,已經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解壓方式。現階段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如何服務好中國藏家,讓展覽更有質感,讓團隊運作更有效率。

城市的產業和人口結構以及經濟發展等因素,都會多方面地影響收藏市場。她敏銳地發現,上海在一級市場上相對積極且年輕化,看重群體的分享,對於新事物或形式也敢於嘗試。而中國臺灣藏家經過了幾波市場起伏,更加成熟、保守、低調且自我一些。

盡管目前正在籌備倫敦空間,王薇薇也毫不掩飾她對北京的野心。北京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性和原創力的沖擊很吸引她,進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源地當然在她的bucket list中,未來不排除有機會將空間開到北京。

除了與西方藝術家合作, 王薇薇也一直關注中國藝術家,並尋求適合的合作。曹吉岡成為Bluerider ART合作的首位中國藝術家源於藝評家夏可君教授的牽線。王薇薇翻看其畫冊,看到曹吉岡如此寫道:“元代詩人倪雲林在他的路上踽踽獨行,進入了極端個人化的花不開水不流的寂寞世界。我希望我能沿著這條路繼續前行,抵達一個沒有花沒有水的更加荒寒空寂的無人之境。”這引發了她的興趣,隨後前往北京拜訪曹吉岡,深入了解探討後發現藝術家跟自己屬於同一類人。在王薇薇眼裏,曹吉岡是一位非常獨特的藝術家,思想細膩深刻,有像從古畫中走出來的文人風骨,在當代非常少見。她盛贊:“我甚至不確定自己還有這樣的榮幸,可以再次遇見這樣天才級的藝術家。曹老師雖然話很少,但我可以理解他心中的高遠誌向。”她希望可以盡一己之力予以協助,讓世界看到中國藝術家達到的境界。彼此信任的代理合作關系就這樣開始了。

前年,Bluerider ART在中國臺灣舉辦了曹吉岡的首次個展,引起藏家大範圍的好奇關注,取得很好的成績,目前,王薇薇陸續在大陸和臺灣兩地並行推廣曹吉岡的作品。

王薇薇自己一直在收藏,她從不定義自己的收藏脈絡,不太管美術史,也不在乎藝術家本人名氣幾何,她在意的是藝術作品能否給她驚喜和啟發、或勾起她生命中的某段記憶。

她誠懇地分享道“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很復雜,人很辛苦,為什麽我們不能單純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一堆設限?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收藏條件、視覺感受、品味偏好都不一樣,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樂趣,為什麽不能在樂趣中學習?非要聽信一家之言?我自己從收藏中得到很大的樂趣,同時也有所成長。我會建議年輕的收藏家從培養樂趣、相信自己開始,量力而為,不需比較,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人生收獲。”

她秉持著藍騎士的經營並非是在做投資性的作品交易。因為特指金錢收益的交易與Bluerider ART所創立的理念——藝術的精神性與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完全是兩回事。其次,藝術投資的對象是藝術家,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宗商品。一般投資期限3到5年,之於藝術家的藝術生涯是太過短暫的時間,這樣計算下來的投資報酬率太過冰冷。所以,王薇薇推崇和推廣的藝術純粹出於本能的審美喜好。她相信,越是本能的喜好,越會隨著時間、經驗、視野的累積,隨之提升品位、心靈和精神。有所不為,才是對人生最好的投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