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藝博預告 DnA SHENZHEN 9.14-17

2023 DnA SHENZHEN 設計與藝術博覽會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
展位A06

展期
9月14日 至 9月17日

開放時間
尊貴藏家預覽(僅限邀請)
9月14日 (四) 14:00-20:00
9月15日 (五) 11:00-18:00
公眾日
9月16日 (六) 11:00-18:00
9月17日 (日) 11:00-18:00

展覽地點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中路 184 號

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將於 2023 年 9 月 14 日- 9 月 17 日參與DnA SHENZHEN 藝術博覽會,推出多位代理國際藝術家多元代表性作品,涉及人文、自然、抽象與具像等主題。

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 表示:“ 2023 DnA SHENZHEN 是Bluerider ART 第二年在深圳展出,深圳藝術蓬勃發展,藏家群對新型態概念接受度高,是Bluerider ART重點推廣城市之一,繼上一屆參展獲得廣大迴響後,今年我們展位擴大,難得精選20位代理國際藝術家,更前衛作品與大眾分享,透過近距離交流,感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獨特的風格語言,展開感知想像的精神共振,歡迎蒞臨現場參觀指教。”

2023 DnASHENZHEN Bluerider ART 展位 A06,展出作品涵蓋繪畫、裝置、攝影、雕塑..等。主視覺海報中英國X光攝影藝術家尼克・維西Nick Veasey標誌性的骷髏騎士坐在哈雷重機上,藉由獨特X 光穿透物質表面技術,以黑白極簡呈現人與機械內在精密之美,以幽默風趣手法,表達冰冷事物之外的共情連繫。甫結束上海・外灘’伏筆’ 雙人展的德國藝術家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Ruprecht von Kaufmann 與蘇珊・庫恩Susanne Kühn探討具象抽象的代表性創作,德國青年藝術家提姆・弗萊瓦德 Tim Freiwald 透過破壞、分解、重構,打破傳統畫布框架,呈現繪畫雕塑多角度的次空間。加拿大女性藝術家珍娜・華生 Janna Watson 以抽象繪畫柔軟筆觸細膩色彩,將一切現實情緒化為構圖喚醒觀者情感。阿根廷年輕小將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Ramiro Smith Estrada 成長於社群網絡世代,其肖像畫利用刺青文字符號,呈現在網絡世代的深入思考,如何看待自己、描繪自己。

展出藝術家:
尼克・維西 Nick Veasey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 Ruprecht von Kaufmann
蘇珊・庫恩 Susanne Kühn
迪爾克・薩爾茲 Dirk Salz
馬克 Marck
帕斯卡爾・多比斯 Pascal Dombis
彼得・克勞斯科夫 Peter Krauskopf
西瑞・菲茲 Thierry Feuz
斯芬・杜爾 Sven Drühl
卡蘿・普魯莎 Carol Prusa
克里斯蒂安・格琳 Christiane Grimm
安格拉・格萊札 Angela Glajcar
楊・克拉 Jan Kaláb
珍娜・華生 Janna Watson
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Ramiro Smith Estrada
提姆・弗萊瓦德 Tim Freiwald
威利・希伯 Willi Siber
雷諾・奧德霍恩 Reinoud Oudshoorn
強納森・保羅 Desire Obtain Cherish
坦佳・羅切邁爾 Tanja Rochelmeyer

部分展出作品

尼克・維西 Nick Veasey (英國,b.1962)
國際知名的 X 光藝術家,藉由獨特 X 光的穿透手段,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地探索人和事物的內在本質。維西的 X 光創作始於一個汽水罐的成像, 純粹的構造美學引起他的共鳴。在其逾二十年的創作歷程中,他曾將大型波音 747 拆解,並進行浩大的拍攝工程。維西的 X 光攝影所使用的設備需首先獲得國家的許可,並且輻射強度遠超出醫院的 使用水平。在高度危險的環境下,藝術家憑藉豐富的經驗對 X 提升到全新的藝術境界。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 Ruprecht von Kaufmann (德國,b, 1974)
作為一位突出的圖像敘事藝術創作者,他選擇研究人的 各種層面,利用當代繪畫的視覺語言,展現批判敘事與平行現實幻境。他使用油彩創作,包括繪 畫、雕塑和紙上作品,創作靈感來源於生活經驗,更多時候利用閱讀文學、音樂、電影引發腦海中各種意象與想像,尤以電影影響甚鉅。相較於電影的時間敘事與聲線的交織,繪畫是定格的作品,藝術家在繪畫中引入前與後的感覺,以此方式打開更多表達的可能性,也預期觀者觀看作品時,隨著畫面構圖的引導,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蘇珊・庫恩 Susanne Kühn (德國,b. 1969)
創作的媒材從丙烯顏料、複合媒材、版畫、陶瓷皆有涉略。作品中可以見到山脈、 月光、朽木、動物等自然的描繪, 巧妙結合歷史元素,時而奇想、時而現實。繪畫中,多以年輕女性為視覺焦點,在多層次繁複的空間中移動,特殊安排的構圖及精確的細節描繪, 讓對象、對像在空間中產生微妙的平衡,超現實的場景,猶如當代舞台劇中流動變化的關係。人造空間也是庫恩 Kühn 作品的核心,她經常引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構圖,像是畫家 Janvan Eyck 或是Albrecht Durer 的作品構圖,在空間、氛圍與光的層次上讓現實產生精確的幻覺。從古典至當代, 庫恩 Kühn 的作品賦予了觀者不同時空的元素穿越的現實錯覺, 以古典構圖視角,結合虛擬現實中的體驗氛圍,展現了女性獨自的形象。

迪爾克・薩爾茲 Dirk Salz(德國,b. 1962)
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居住創作於德國米爾海姆。薩爾茲創作時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使用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時的重力,使作品脫離傳統極簡主義,探索透明度和色彩與光線和空間之間的關係。此次展出的是他「Deep Dive」系列的作品,藝術家以顏料與環氧樹脂反复構築出深不可測的抽象色塊,也使他的作品在富有深度的同時又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

馬克Marck(瑞士,b.1946)
作品展現社會各階層的人在熟悉與陌生環境中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和對時間及空間的認同。在各處層層疊疊的限制之下,當代的人們遊走在生存的邊界,並做出身體的回應。馬克將這些問題藉由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拋向觀眾,喚起共鳴與想像。

帕斯卡爾・多比斯 Pascal Dombis (法國,b.1965)
一位研究語言、算法等領域的視覺藝術家。他所創造的動態視覺環境和藝術作品,以它們技術過程的繁雜操作、重複性和不可預測性而著名。多比斯將 AI 等技術應用於繪畫中,展開一場繪畫與科技的討論,並展現科技所帶來的藝術之美。

彼得・克勞斯科夫 Peter Krauskopf (德國,b.1966)
創作以抽象繪畫為主。他在創作時先將流體顏料進行反复塗抹,再用刮刀把顏料刮除,使整個畫面形成層層疊疊的效果。克勞斯科夫對這種“反复繪畫的過程” (process of overpainting)相當感興趣,他認為這是“對時間的反復書寫”(overwriting of time),在抹去過去回憶後,再塗上一層新的歷史與記憶。

西瑞・菲茲 Thierry Feuz (瑞士,b.1968)
從生命經驗及自然風景中取材,將具體之物放入虛實之間,並巧妙地跨越文化及抽象的界線,用藝術的方式記錄生命的美好瞬間。作家 Oliver Orest Tschirky 如此評價西瑞·菲茲的畫作:“ 不僅可以看到色彩、形式、層次以及主題中那明亮、閃耀、且歡樂的情緒交織,也能感受深刻且令人回味的意義。”

斯芬・杜爾 Sven Drühl (德國,b.1968)
對於藝術史相當著迷,風景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主題。他運用顛覆 傳統繪畫的手法,利用非傳統的材料如矽氧樹酯、油彩、漆料等不同化學組成的顏料,描繪山景、 樹木、火山等多樣的自然景觀。

卡蘿・普魯莎 Carol Prusa (美國,b. 1956)
以銀針筆創作大型裝置著稱。經由銀針筆的精密與洗煉灰階獨樹一格的創作方式,探討宇宙生命的起源。受到文藝復興圓頂教堂繪畫的啟發,普魯莎開始埋首銀針筆繪畫研究,以機械紋理低調洗練的灰階,展現自成一格的創作風格。早期以半弧形體,後逐漸展現 360 度球體功力,近期轉向平面畫作以及大型裝置,跳脫以往球體裝置,開創新平面風格,卻仍為觀者營造無限的視覺感。普魯莎融合了她對宇宙、自然科學,以及浩瀚宇宙間神秘「未知」的著迷,將古老的銀針筆技法,結合雕刻樹脂、玻璃纖維、金屬箔甚至是LED 燈等當代媒材,使我們得以去想像宇宙初始的渾沌、融合以及萬物間的神秘力量。

克里斯蒂安・格琳 Christiane Grimm (德國,b. 1957)
創作被描述為“不插電的動態光影”。多年來,她致力於研究光線、色彩、空間,與特殊玻璃、壓克力等材質的有機結合,並系統地、精確地處理層次與感知色彩。格琳擅長以光作畫,物理光線影響著作品的具體成像,光線變化與不同的觀看位置使作品顯現出不同的立體層次效果。

安格拉・格萊扎 Angela Glajcar (德國,b.1970)
曾接受知名英國雕塑家 Tim Scott 的指導,早期以鋼鐵、 木質或玻璃纖維等材料進行創作,近年來則專注於使用紙張作為雕塑的獨有材料。她跳脫出紙張細膩柔軟的傳統觀念,使用特殊紙打造出筆直銳利的邊緣,呈現幾何塊面及延伸性畫面,也讓原有空 間創造出新的想像。紙作為材料,吸收了周圍環境的光與色,因溫濕度產生捲曲,擁有一種暫時性 的變化,與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綻放它獨有的姿態。

楊・克拉 Jan Kaláb (捷克,b.1978)
持續走在一條非傳統的藝術之路,其幾何塗鴉壁畫可見於紐約、布拉格、倫敦、波哥大等城市。他以點出發,發展幾何圓形形變, 以及 3D 塗鴉立體雕塑,從街頭到畫布,塗鴉的概念走入極簡純白的藝廊空間,擦出迷幻的火花。克拉擁有抽象藝術與街頭創作的雙重語彙,創造出充滿能量的抽像作品。

珍娜・華生 Janna Waton (加拿大,b. 1983)
以抽象繪畫作為逃避及回歸現實的方式,當她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非物質化為筆觸,她的繪畫也以鮮明的構圖與色彩喚起觀者的情感。受到古典構圖及現代主義幾何的影響,她的作品優雅卻充滿力量,以離散卻又無法分割的色塊組合成束的色彩。

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Ramiro Smith Estrada (阿根廷,b.1984)
九歲即立志成為藝術家,他成長於社群網絡興起的世代,面對社交媒體,不僅重新形塑了人類對於文化的思考方式,某種程度也成為企業行使策略的平台,利用拍照並標記地理位置的圖像,游擊式的廣告轉化成金錢,不論是品牌或個人,皆尋求無時不在的關注與成名的渴望。埃斯特拉達Estrada 的創作圍繞著「當代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描繪自己?」的角度出發,在大量數位影像流竄的社交日常,編織的一個「我是誰?」的幻夢,包含時尚、流行在社交媒體上衍生的各種行為,他以繪畫展現「世俗性」以及在文化社交壓力下的衝突,利用街頭、刺青等裝飾性符號妝點畫面,反諷著世人在社交行為的庸俗。

提姆・弗萊瓦德 Tim Freiwald (德國,b.1986)
作品在經歷“破壞、分解、重構”的過程後,展現出多層次 的空間。在創作中,他對於毀壞的過程“是否仍為美麗的事物”以及“藝術是什麼”等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辯證。弗萊瓦德以火熔、切割鋸的手法形成碎片、斷裂線條和脆弱的結構體,強烈的色彩 顯現其破壞性的美學風格。藝術家的靈感源自「時間」以及歷史生命片段,殘破的歷史外觀磚瓦建築、及歷史印記,都深深地影響著在東德成長的弗萊瓦德。作品中可見層層疊疊的材料相互連接,呼應著彼此。

威利・希伯 Willi Siber(德國,b.1949)
擅長利用木頭、鋼與環氧樹脂探索物質的可塑性,令他感興趣的並非只有材質外表的美感,更多的是突破媒材的限制所進行的無盡的探索、驗證與推翻既定認知的過程。他作品所呈現出的色彩的玩味更突出其簡練的風格。創作不僅承襲巴洛克藝術的流動性、戲劇性和華麗的視覺效果,並帶入當代的視角。創作始於繪畫和石頭雕塑,1980 年後漸以木質材料為軸心探討形變,這也是他將實驗精神帶入創作的重要分野,作品成為記錄質地、形體和感知交互影響的載體,如透過淺白基調和刨出弧度的邊角處理,粉飾木頭的粗曠生硬,轉化為觀者眼前的柔軟的意象。

雷諾・奧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荷蘭,b.1953)
專注於透視法與空間的探索以及“視覺的模擬兩可性”,將滅點(Vanishing Point)的視覺高度統一設在1.65 米,繁複精準且大膽地創造視覺空間無限反射延伸的“絕對過程” 。奧德霍恩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以“滅點”作為每件作品的開端,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創造詩意的想像空間。

強納森・保羅 Desire Obtain Cherish (美國,b.1975)
創作綜合了街頭藝術、波普藝術與挪用藝術的手法,並融入幽默諷刺性的商業符號,試圖喚起公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其棒棒糖及藥丸系列作品是對過度消費及名牌崇拜等現象進行的深入討論,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挑戰觀看者的價值觀。他的作品常使用巨大現成物或放大扭曲的物體裝置,以直接有力的方式傳達深刻的創作觀念。

坦佳・羅切邁爾 Tanja Rochelmeyer (德國,b.1975)
創作始於黑白抽象、以及建築性與地景式的繪畫作品。基於對空間感的好奇,羅切邁爾嘗試將平面的繪畫轉化為浮雕或立體的雕塑裝置。他將繪畫中的透視與空間交錯感進行旋轉和壓縮,並以一片片獨立的壓克力玻璃拼貼成雕塑。在二維畫面上壓縮、拉伸和大膽的方向變動區塊,熱熔為一片片柔軟、具流線型的彩色透明壓克力。當色彩的元素加入,也加入了空間的錯視感。她的浮雕系列作品如同將畫作某處的特定細節進行交錯、疊加、放大後形成的全新作品。

部分藝術家介紹

Nick Veasey 尼克・維西
(UK, b. 1962)

國際知名X光藝術家 Nick Veasey,藉由獨特X光穿透本質,揭示表面下隱藏的面貌,幽默而頑童式探索人事物內在的本質。 Veasey在世界各地擁有豐富展出經歷,作品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曾受邀TED talk演講,2017年於V&A年度特展”Balenciaga: Shaping Fashion”展出受邀拍攝的古董服飾;2018年更於全球最大攝影博物館,瑞典知名攝影美術館Fotografiska舉辦大型回顧展,並獲英國皇室威廉王子王妃及瑞典王儲親臨觀展。作品有豐富館藏紀錄,收藏於英國V&A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時尚設計學院美術館、德國BMW博物館、英國國立科學與媒體博物館、瑞士應用藝術設計博物館…等,並為英國V&A美術館拍攝重要館藏古董服,跨界合作對象包括Louis Vuitton、United Airline、Balenciaga等等。

👉更多詳細資訊

Ruprecht von Kaufmann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
(Germany , b. 1974)

Ruprecht von Kaufmann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 (德,b. 1974) 出生於德國慕尼黑,BFA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曾任教柏林藝術大學、漢堡應用科學大學和萊比錫美術學院,現居住創作於柏林。作為一位突出的圖像敘事藝術創作者,他選擇研究圍繞著人的各種層面,利用當代繪畫的視覺語言,展現批判敘事與平行現實幻境。於歐洲各大城市倫敦、柏林、斯圖加特、奧斯陸、紐約展出;作品獲紐約知名收藏家族(Hort Family)、德國 Sammlung Philara 博物館、德國法蘭克福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家銀行等,眾多公私立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Susanne Kühn 蘇珊・庫恩
(Germany , b. 1969)

蘇珊・庫恩 Susanne Kühn (德國, b.1969),目前創作及居住於德國弗萊堡及紐倫堡。擁有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繪畫與版畫藝術碩士學位,並曾獲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Harvard University 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獎學金。庫恩Kühn深入研究歐洲藝術史,深受傳統浪漫主義啟發,她將繪畫傳統歐洲山水畫的元素、文藝復興視角、日本木刻版畫甚至流行文化與現代抽象的各種繪畫語言並置,創造了一種深思熟慮、扭曲的視角和抽象感。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德國策勒藝術博物館、弗萊堡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丹佛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根特Art Omi國際藝術組織等,作品由UBS藝術收藏、美國堪薩斯城肯珀當代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施瓦茨藝術收藏館、德國弗里德布爾達私人博物館、弗萊堡當代藝術博物館、德意志聯邦銀行、英國Zabludowicz 藝術收藏及最大萊比錫學派收藏Sammlung der Sparkasse Leipzig 等機構永久收藏。

👉更多詳細資訊

Dirk Salz 迪爾克薩爾茲
(Germany, b. 1962)

Dirk Salz出身於藝術世家,從小學習繪畫與藝術史,現創作居住於德國魯爾河畔米爾海姆。Salz在創作過程從不使用筆刷和畫布,而是藉以油漆滾筒及潑灑樹脂的重力,使得他的作品跳脫出傳統極簡主義,持續探索透明度、色彩的影響、與線和空間的關係。受Abstract Expressionisim(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Barnett Newmann、Mark Rothko及Ad Reinhardt影響甚深,他在色彩深度及層次感的掌控也總能與源自於南加州的Light and Space Movement(光與空間運動)連結。Salzk的作品曾在歐洲、美國各城市展出,也獲許多私人藏家及機構收藏,包含全球領先的油漆和塗料企業Akzo Nobel。

👉更多詳細資訊

Marck 馬克
(Switzerland, b. 1964)

瑞士著名 Videosculpture 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現居住與創作於蘇黎世。曾說「錄像雕塑是四十歲後的搖滾樂」,其獨創結合錄像與雕塑手法,巧妙述說女性面臨的社會框架。特殊的表現手法及跨文化的內容,使其展出遍及世界各地,受眾多而廣泛的收藏,包括美國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韓國鬥山藝術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中心、韓國私人美術館 KOO HOUSE等等。

Marck 的作品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實際上則是以其作為社會縮影的代表,與框架的衝撞更探討著有形與無形的束縛,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作品無法被單純定義為錄像與雕塑的結合,更像虛實的一體呈現,由出演的排序、影片拍攝的精確定位,「錄像的目的不是敘述ㄧ個故事,而是激發觀眾的情緒」,滲入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以動態的畫面觸撥我們觀看雕塑的思維,同時也築起多媒體素材,至動力機械和雕塑的手工製作。錄像雕塑以全新的形式,揉合影像的平面表述與雕塑的空間意義,不僅闢出錄像創作的新道路,也再擴張觀者的感官體驗。

👉更多詳細資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