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elsa說 Ep.6 策展春天
預告片 Trailer
媒體日/開幕日 影片 3.12
媒體日/開幕日 照片 3.12
上海·外灘展館 Shanghai Gallery
Bluerider ART 策展理念
Show Statement
2022 年初春,Bluerider ART 藍騎士藝術空間,將以世界 名曲 「藍色多瑙河 The Blue Danube’’ 生機盎然的展名,精選十二位來自不同國 家文化背景的代理藝術家,透過繪畫、雕塑、裝置、混合媒材等多元媒材,以獨 特的風格語言,譜寫「社群交響」、「自然詠嘆」、「空間韻律」三個篇章,呈現每位 藝 術家的核心創作理念。當「藍色多瑙河 The Blue Danube」愉悅、流暢、奔放的 華 爾滋圓舞曲旋律,於 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空間響起,四季伊始,揭開春天 的 活力序曲,大片落地窗景溫暖的陽光照向嫩綠初生,觀眾順著這條藍色多瑙河, 流經古典新時代交融的展場,欣賞各篇章中個別藝術家作品表現,思考關於網紅 社群、自然環保、都市空間的當下議題,喚醒一切感官知覺,一場藍騎士夢幻饗 宴。「藍色多瑙河 The Blue Danube」群展,即將於 2022 年 3 月 12 日開幕, 涵蓋藝術家的最新力作,多數藝術家亦由 BlueriderART 首次介紹至中國大陸。
藍色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奧地利著名音樂 家小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ß ,1825-1899)第 314 號 1866 年作品,曲名受詩人 Karl Isidor Beck 卡爾·貝克詩作啓發 :
where, like the gold within the mountain 猶如山脈金礦
In the heart lies faith and truth 心懷信念與真實
On the Danube, 在多瑙河上
On the Danube, bright and blue…多瑙河上閃耀藍色光輝
本次展覽以樂曲型式分為三個篇章。在第一個篇章「社群交響」中,藝術家 Ramiro Smith Estrada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Rine Boyer 淩.波兒、Jonathan Rosen 喬納森.羅森,討論網紅議題、身份歸屬、過度消費、揭開人心中的渴望,發掘當前社會不同社群的心理現象。第二篇章「自然詠嘆」中,藝術家 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Eunice CHEUNG Wai Man 張惠文、Jessica Drenk 潔西卡・德里克 、Tim Freiwald 提姆.弗萊瓦德,分別以環保再生、動物保護、自然描述、廢材利用,通過自然主題,深入對大自然萬物與人之間的關系再探索。第三個篇章「空間韻律」中,藝術家 Gregor Eldarb 葛雷戈.艾達爾、Annett Zinsmeister 安妮特・辛斯邁斯特、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Noemi Schipfer 娜歐米.西弗,探索都市發展的角落、利用視覺轉換三維二維空間、空間的延伸性、以及歷史推進中遺忘的痕跡,展開空間與人的心靈對話。
如同詩中 12 位藝術家各自表述理念,擁抱真實信念,最終合奏流暢旋轉、有如金光閃耀、充滿新時代精神圓舞曲。觀者可以延著藍色多瑙河般的觀展動線,亦可隨性穿梭、駐足於每位藝術家作品前,或於藍騎士空間大片古典落地窗下,與作品精神上合拍起舞,欣賞生命的樂章。本次「藍色多瑙河 Blue Danube」群展涵蓋自然、人文、歷史、社會、空間,通過繪畫、雕塑、裝置、混合媒材,當代藝術型式,探討當下關切的網紅、社群、環保自然,空間形態等領域的議題,並從中延伸到更廣闊的對人類未來棲居的探索、和對心靈故鄉的追尋,亦是Bluerider ART 繼 2021 New Luxe 新奢華群展,獲得高度評價回響後,再度全力推出的全新群展,在外灘多瑙河上閃耀藍色光輝。
展出代理藝術家:
Ramiro Smith Estrada 拉米羅.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Rine Boyer 凌·波兒
Jonathan Rosen 喬納森·羅森
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
Eunice CHEUNG Wai Man 張惠文
Jessica Drenk 潔西卡·德里克
Tim Freiwald 提姆·弗萊瓦德
Gregor Eldarb 葛雷戈·艾達爾
Annett Zinsmeister 安妮特·辛斯邁斯特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oemi Schipfer 娜歐米·西弗
藍色多瑙河 The Blue Danube
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
藍騎士藝術空間
展期: 2022.3.12 – 2022.4.11
(3.12 Sat. 5pm-7pm 公眾開放)
開放時間 /地址:
週二~周日 10am-7pm
Bluerider ART, 上海·外灘
上海黃浦區四川中路 133 號
免費參觀
展出作品
展出藝術家 Artist
Ramiro Smith Estrada 拉米羅. 史密斯.埃斯特拉達
(American, b. 1984)
作品圍繞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們如何描繪自己」的主題。埃斯特拉達關註著網紅、社交媒體、潮流文化、刻板影響等背後的文化語言和身份認知,他的畫作試圖突顯和美化這些“世俗”生活,同時也揭示個體與文化之間的沖突。其創作理念著重於強調現今社會對於“自我意象”的概念,批判著放棄深入探討內容、而由形象支配著優越感的文化,歌頌樸實和平庸背後真實存在的意義
Desire Obtain Cherish 強納森・保羅
(American, b. 1975)
混合了街頭藝術、普普藝術與挪用的創作手法,他幽默諷刺性的商業符號企圖驅動社會議題的討論。其棒棒糖及藥丸系列作品,對過度消費及名牌崇拜等進行深入討論,以黑色幽默方式挑戰觀看者的價值。他的裝置作品利用巨大現成物或放大扭曲物體的裝置,以直接有力的情感來傳達出深刻意念。
Rine Boyer 凌.波兒
(American, b. 1982)
擅長以個性化的圖案與簡潔的色調捕捉極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描繪不拘泥於繁瑣型制下的Hypster culture文青文化,展現獨樹一幟的群體印象。波兒的靈感源自於對生活的細膩觀察,新系列創作不僅延續對圖像、色彩與空間互動的實驗手法,更將描繪主題做進一步的推展,寄附於個人、群體之間情感的聯系上,將主題聚焦於「關系」的探索,透過家人、朋友之間的溫馨互動,描繪情感的牽的聯系。以看似尋常的互動中卻含藏著真摯不造作的情愫,喚起觀者心中的共鳴。
Jonathan Rosen. 強納森・羅森
(USA, b.1927)
是一位以語言為創作內容的藝術家,他使用混合媒體、互動數字技術和NFT等藝術形式探索可能性。過去於廣告創意總監的經歷使羅森深切地感受到文字、影像和宣傳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力,他用語言和日常物品來創造、質疑、想象、賦權、和解構,以創造出的幻象揭開每個人深埋心中的渴望,探索人類的邊界和可能性。
Wolfgang Flad 沃夫岡・福拉德
(German, b. 1974)
雕塑利用環保再生材質,如磨砂膠合板、木質、可塑性紙漿與膠水混合體,表現如同樹枝或是骨骼般交錯,形成纖細曼妙的有機體,在空間中占有壹種獨特的存在與永續生長的氛圍。「可持續回收」(sustainability recycling)、「再造」(upcycling) 的雕塑裝置是Wolfgang Flad創作強調的理念。他利用「讓時間倒轉」(turning back time)的過程,讓事物回歸自然,許多批評的文本、雜誌、書籍碎片、包含過去制度的歷史內容,都巧妙融合在作品中。從時間、空間、材質等面向,Wolfgang Flad 的雕塑作品豐富的光影與紋理細節,飛揚的形體環繞著觀眾,展現無定型的有機流動形體,意謂著在洪流中永恒動態的存在。
張惠文 Eunice Cheung Wai Man
( Hong Kong, b.1986 )
擅長以精細的工筆技法,以超寫實的動物擬人化的美學風格,表達尊重萬物生命的創作理念。張惠文是香港「新工筆」繪畫代表人物之壹,她的「新工筆」繪畫創作延續細膩繁復的工筆技法,主題思想則以擬人手法描繪由動物視角出發的世界,令人思考動物在不同環境地域與社會文化的生存狀態,喚醒人與動物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透過細致的筆觸繪出自然之美的詠嘆;作品中加入許多現代生活的元素,也更引起觀者的共鳴。
Jessica Drenk 潔西卡・准珂
(American, b. 1980)
透過創作傳遞物質的可塑性,延伸自然與人造物間循環應用的關系。德裏克的創作理念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物質形變的可能,在她的作品中常見有機的形體、花紋或質地,或是經人工再造的創作媒材如書冊或PVC水管等,也會歸根於大自然的型態。此次展出作品將數千的鉛筆黏合,再經磨砂處理,褪去外部人為加工的色彩與包裝,留下天然的色澤質感,呈現內外兩種不同型式的對照。
Tim Freiwald 提姆・弗萊瓦德
(German, b.1986)
創作利用「破壞、分解、重構」的過程,開創作品多層的次空間,對於毀壞的過程「是否仍為美麗事物」以及「藝術是什麽」等問題,不斷地進行辯證。以火熔、切割鋸手法,形成碎片、斷裂線條、脆弱的結構體,強烈的色彩表現其破壞性的美學風格。藝術家的靈感源自「時間」以及伴隨著歷史的生命片段,在東德成長記憶中,殘破的歷史外觀磚瓦建築、及歷史印記,深深影響著他。作品中可見層層疊疊的材料,部分裸露、遮蓋與連結,呼應著彼此。
Gregor Eldarb 葛雷戈・艾達爾
(Poland, b. 1971)
創作多元,涵蓋繪畫、書籍裝置,皆建立於建築結構之上,以理性的圖像與線條表達他對於都市建築、空間反思與想象。艾達爾以大尺幅的黑色背景為底,在反覆重疊的線性描繪中、形成多視角的空間圖像,看似探索空間的過程,其實也在發掘都市規劃所構造的微型社會。都市建築不僅侷限於外在形體,而是對於整個社會、人類生活情感及心理認知的影響。透過艾達爾作品,帶領觀者去感知空間、詮釋空間性的多元面向。表述都市空間如一個社會現象,空間與社會相互依存。
Annett Zinsmeister 安妮特・辛斯邁斯特
(German, b.1967)
作品源自對建築空間定義、歷史、傳統、創新、社會政治背景、以及空間結構等興趣。她探究日常儀式的起源,形式和日常行為因習慣而產生的效果。尤其著迷於經歷轉化的特定地點,這些地點有著已發生的不可逆的過去,和充滿著不確定發展的未來,在不同的作品中,她針對特定建築或空間過去的歷史及當下正在進行的發展,進行關於空間感知和設計的研究。辛斯邁斯特的藝術作品代表著藝術,建築和文化研究的混合物,在創建大型裝置她將理論研究與概念藝術的實踐相融合。使用模塊化(modular)的原理進行反復的解構和重組,挑戰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和理解,並為人們認為熟悉的主題開辟新途徑。
Reinoud Oudshoorn 雷諾‧奧德霍恩
(Netherland, b. 1953)
以構築空間的極簡雕塑著稱,主張「雕塑應創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間」。「消失點」是每件作品的開端,盡情延伸空間表述的可能,由線延展成面,再由面砌出空間的存在。奧德霍恩使用鐵、鋼材、毛玻璃、木質作為創作材質,並用數學的方式計算線條與視角,將他手繪的草稿制成雕塑,他的雕塑作品給予有形物體的有限性或是無形物體的永恒性,整體散發出壹種讓人沈思的氛圍及讓人進入到冥想的境界。
Noemi Schipfer 娜歐米·西弗
(Paris, b. 1987)
由藝術家Noemi Schipfer與電子音樂家Takami Nakamoto共同創立知名團體Nonotak Studio,透過電子音樂和燈光的搭配,在長期而有默契的搭配下,兩人完美的組合呈現出令人驚艷的感官經驗。此次展出Noemi Schipfer獨立創作單色平面作品,保留視覺變換與技術結合手法,打造現代感十足炫麗的單色系夢幻國度。